尼泊尔历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泊尔历史非常悠久,若根据当地的传说和地质探测的研究,很可能早在20万年前已有人在当地居住[1]。古代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在前6世纪,尼泊尔人就已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这些国家各自发展成为尼泊尔的各个民族,之间互有胜负,加上来自印度的移民,以及来自英国的入侵者,共同谱成了今日的尼泊尔历史。

上古传说[编辑]

根据《斯瓦扬布往世说》所记载的传说,现时的加德满都谷地本来是一座名为“纳格达哈”(梵语: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后来文殊师利菩萨来到,用剑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开,把湖水及住在湖里的大蛇泻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满都谷地。文殊菩萨还以自己的名义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名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个把湖水泻走山峡,今日被称为佐帕尔(Cophara)[1]

藏缅语族纽瓦丽人(Newari)被认为是加德满都谷地的原住民,但他们却并不全都是东方的蒙古人种,还有许多是雅利安人

锡瓦利克山脉的印度当斯县,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猿人活动的遗迹[2],这是包括尼泊尔在内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开端。考古学家在加德满都谷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工具,显示在喜玛拉雅山区早在9000年前就已有人定居。而大约在2500年前,说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在这里定居[3]。在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地区之前,此地一直生活着达罗毗荼人藏缅族群,如今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北部生活着克拉底人,尼泊尔南部主要是印度-雅利安人[4]塔鲁人[5][6]。这些人都是今日尼泊尔人的祖先之一。

早期历史[编辑]

传说时代[编辑]

传说在公元前30世纪,印度、尼泊尔地区由Sanatana古印度政权统治。

克拉底王朝[编辑]

尼泊尔最早的历史始于克拉底人,据说他们是喜马拉雅山麓的藏缅人,从东部来到加德满都河谷,打败了土著,建立了克拉地王朝(又译吉拉迪、基拉蒂,Kirati或Kiranti),以中部山谷一带为政权核心区域,因此取名叫“尼-泊”,意思是“中间-国家”。这些历史因缺乏信史记载,仍被视为传说。根据离车王朝编年史记载,克拉底人统治了约1225年(公元前800年-300年),期间共有29个国王;也有传说认为经历了900多年,有32位国王。他们第一个国王名为埃兰[来源请求](或Yalamber)[7]

克拉地王朝时期,尼泊尔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政权重视发展商贸业,与藏地、印度、斯里兰卡建有贸易关系,经济发展和佛教的传播提升了人们的宗教、道德、艺术水平,许多文化、经济中心城镇得以建立。[7]

释迦牟尼佛和后来的阿育王孔雀王朝都存在于这一时期。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迦毗罗卫国一说就在尼泊尔道拉赫瓦英语Taulihawa, Nepal提罗拉科特英语Tilaurakot

索姆王朝(Soma Dynasty)[编辑]

索姆王朝(Soma Dynasty)[8]

离车族王朝(464年-879年)[编辑]

印度毗舍离离车族英语Licchevi (clan)(又译为李查维)——毗提诃王国英语Kingdom of the Videhas遮那竭国王(现代音译加纳克)的兄弟亲族库夏的瓦吉[来源请求]——迁移至尼泊尔地区;在大约公元300年,胜天一世(Jaya Deva I,传统音译阇耶提婆,现代音译加亚·德瓦)建立了尼波罗国离车王朝,佛教开始在谷底繁荣,婆罗门教湿婆派也逐渐渗入[7]

尼泊尔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离车王朝的意天国王(Mana Deva,传统音译摩那提婆,现代音译马纳·德瓦)[7]。在离车王朝之前所发生的事,都没有正式的文献纪录,所以无法考证。但根据离车王朝期间的金石铭刻,我们得知在离车王朝之前尚有一个由克拉底人所建立的克拉底王朝(Kiranti Dynasty)。意天王也是离车王朝最有名的国王,他于公元465年505年在位,在位期间东征西讨,扩大了尼波罗国的国境,一般认为尼泊尔从他开始进入封建时代[7]

606年-621年640年在位的塔库里人光胄王(Amshuverma,传统音译鸯输伐摩,现代音译阿姆苏·瓦尔马)国王重视外交,将王女尺尊公主(Bhrikuti,藏文:Bal-mo-bza' Khri-btsun)远嫁给藏地吐蕃国的松赞干布进行政治联姻[7]

同时期其他王朝[编辑]

尼(Ne)朝[编辑]

戈帕尔王朝[编辑]

12世纪前,毗提诃王国英语Kingdom of the Videhas遮那竭国王(现代音译加纳克)的兄弟亲族库夏的瓦吉[来源请求]迁移至尼泊尔地区,建立过戈帕尔王朝。

瞿波利王朝(gopāla vaṃśi,即黄牛王朝,现代音译戈帕尔),根据13世纪到14世纪成书的尼泊尔世系和语言系谱所记载,经历了8位君主的戈帕尔王朝(gopāla vaṃśi,即黄牛王朝),统治了尼泊尔491年。

阿希尔王朝[编辑]

12世纪前,毗提诃王国英语Kingdom of the Videhas遮那竭国王(现代音译加纳克)的兄弟亲族库夏的瓦吉[来源请求]迁移至尼泊尔地区,建立过摩诃伊舍波利王朝。

摩诃伊舍波利王朝(mahaiṣapāla vaṃśa,即水牛王朝,现代音译阿希尔)[9]

黑暗时期[编辑]

12世纪后,未有文献记载。

塔库里王朝[编辑]

离车王朝末期,印度人入侵尼波罗国,使得离车王朝国势衰弱。879年塔库里人罗怙子天(Raghavadeva,拉格瓦·德瓦)趁机入主王位,开启了塔库里王朝,国祚直至12世纪。

塔库里王朝结束了尼泊尔的古代史,开启了中世纪史[7]

德瓦与卡萨[编辑]

12世纪后,尼泊尔境内的公国互相征讨,拟夺取政权。13世纪后,出现两个强大的政权,一个是离车族提婆氏(Deva,意译天,现代音译德瓦)的旧政权,一个是由塔库里王朝政权的摩罗氏(Malla,现代音译马拉,和印度古国末罗国同名)于1200年建立的卡萨王国

德瓦王朝[编辑]

提婆氏政权,又叫Simroun/Simroun、卡纳塔王朝(Karnata,和克拉底Kiranti相关),首都Simraungadh英语Simraungadh

卡萨王朝(马拉王朝)[编辑]

由塔库里王朝卡斯人摩罗氏建立的卡萨王国,也称摩罗王朝(马拉王朝)。建于1200年;1328年打败提婆氏,进入加德满都统治中心河谷地带。

新马拉王朝[编辑]

1328年,卡斯人摩罗氏建立起尼泊尔新摩罗王朝英语Malla (Kathmandu Valley)(现代音译马拉王朝),统治地区集中于谷地。

第一位国王是阿里提婆摩罗英语Arimalla(Arideva Malla),之后有9位国王,其中的最有名者是Jaysthiti Malla英语Jayasthitimalla(1382年-1395年在位),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改革,强化了种姓制度

1482年,王朝分裂。

巴德岗王国、帕坦王国、加德满都王国[编辑]

1482年,国王药叉摩罗(Yaksha Malla,现代音译亚克西拉·马拉)驾崩,摩罗王朝分裂,由他的子女分别统治。

罗阇摩罗(Raja Malla,现代音译拉贾·马拉,1482年-1505年在位)建立巴德岗王国(Bhadgaon),也称巴克塔普尔王国(Bhaktapur)。历经12位国王,国祚287年[7]

帕坦王国历经19位国王,国祚286年[7]

宝摩罗(Ratna Malla,现代音译拉特纳·马拉,1482年-1520年在位)建立加德满都王国。历经14位国王,国祚286年[7]

此时期,这三个城邦国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也是内瓦尔人(一译纽瓦丽人)的“黄金时代”。此时期的尼泊尔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间极为重要的贸易枢纽。1769年,三国战败给廓尔喀国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一译博赤纳喇),遂告灭亡[7]

沙阿王朝,尼泊尔的统一[编辑]

1559年,廓尔喀沙阿王朝建立。1769年,廓尔喀王国国王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一译博赤纳喇)打败马拉王朝,统一尼泊尔。

最后一位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自称新统一的尼泊尔王国为阿萨尔印度斯坦(真正的印度斯坦),因为北印度由伊斯兰莫卧儿帝国统治者统治。宣告在他的统治期间将执行印度教社会准则(仪轨经),并称他的国家适合印度教徒居住。

尼泊尔王国[编辑]

廓尔喀统治[编辑]

17世纪中叶廓尔喀人兴起,在西部甘达基河沿岸建立了一个小王国(沙阿王朝的前身)。在中世纪王国数十年的竞争之后,在18世纪后期,由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统治的一个小公国廓尔喀统一了尼泊尔。1768年,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起兵攻占加德满都,战胜马拉王朝,统一了尼泊尔地区,结束了加德满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据的状态。尼泊尔语(Nepali)——西部地区的一种印欧语系语言,代替了尼瓦尔语成为官方语言。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于北京向乾隆皇祝寿时,感染天花而病逝圆寂,其兄仲巴呼图克图得到乾隆皇帝赏赐的大量财物。仲巴呼图克图之弟夏玛巴因为是红教,不能分润,以朝塔为名前往尼泊尔,唆使廓尔喀人入藏劫掠。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廓尔喀因盐税银钱一事攻入后藏,达赖喇嘛家族、噶厦与其私下议和,并得到驻藏大臣的默许,允诺每年付款三百个银元宝,廓尔喀退兵。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因西藏爽约,夏玛巴欲夺取扎什伦布寺财产。后来乾隆帝福康安海兰察等领兵反击廓尔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国王拉纳·巴哈都尔·沙阿、皇叔巴都尔萨野向清廷求和,五年一入贡,廓尔喀和清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以遏制英国的侵略。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占领印度后,渐渐向北进发,经常侵略哲孟雄不丹等小国。但自清朝中叶国势衰弱,清廷被内忧外患困扰,无暇理会外藩[10]。1791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签订了一项掠夺性的“通商条约”。181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借口印度和尼泊尔的边界纠纷,出兵侵入尼泊尔。尼泊尔军在首相比姆·森·塔帕(Bhim Sen Thapa)领导下英勇抵抗,但最后被英国击破。1815年12月2日,尼泊尔被迫同英属东印度公司签订《塞哥里条约》(Treaty of Segauli,1816年3月3日生效),将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属印度,并且给英国以各种特权,承认尼外交受英属东印度公司监督。

拉纳家族统治[编辑]

1846年,亲英的廓尔喀军人忠格·巴哈杜尔·拉纳(Jung Bahadur Rana)发动政变,夺得尼泊尔夺得军政大权和世袭首相职位,国王的大权旁落,徒具虚名。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使尼泊尔实际上落入英国势力范围。拉纳家族在1856年1月12日颁布穆鲁吉艾恩(muluki ain)民法大典,把尼泊尔人分成印度教徒与马塔瓦里人(喝烈性酒的人),地位等于首陀罗,分成可奴役与不可奴役,视军事价值而定。

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的独立,并与尼泊尔签订了《尼泊尔英国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尼泊尔的特权地位也随着尼泊尔人民的不懈斗争而丧失。

1951年革命[编辑]

1950年11月,尼泊尔大会党(Nepali Congress)联合国王势力,发动反拉纳政权的武装斗争,在印度支持下迫使拉纳首相交出政权,结束了拉纳家族105年的世袭统治。1951年2月18日,尼泊尔国王狄里布凡(Tribuvan Bir Bikram Shah)颁布临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后政局动荡,政局多次更迭,其间国王曾4次直接掌权。

1955年3月,狄里布凡逝世,马亨德拉(Mah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继位。马亨德拉为提振经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9年2月,马亨德拉国王颁布正式宪法。同年2-4月举行第一次全国大选,大会党在选举中获胜,毕·普·柯伊拉腊(B.P.Koirala)受命组阁。

马亨德拉政变[编辑]

1960年12月15日,马亨德拉国王亲政,下令解散大会党内阁和议会,逮逋首相和各政党领袖,亲自执政。1961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在全国实行潘查雅特(Partyless Panchayat System)。1962年4月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君主国。1962年12月16日,颁布尼为印度教君主国的宪法。1961年至1990年近30年间,被禁尼大会党和尼共等,一直不断进行反对君主制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的活动。1972年1月31日,马亨德拉去世,比兰德拉继位。

1979年4月,尼爆发全国性的学生运动和政治骚乱。1979年5月24日,比兰德拉国王宣布将举行全民投票以决定是否保持改革的评议会制度还是实行多党制。1980年5月2日,全国举行公民投票,结果评议会制度以54%的多数票获胜。1981年5月9日,第一次在成人直接选举权基础上举行全国评议会大选。

1986年5月12日,举行第二次全国评议会大选。

多党议会[编辑]

1990年,全国爆发大规模“人民运动”,比兰德拉国王决定恢复君主立宪的多党议会制(废除君主制)。此后,尼政局持续动荡,党派斗争激烈,政府更迭频繁。1990年1月15日,尼共(马列)、尼共(马)等尼共7派成立左翼联合阵线。1990年2月18日至4月8日,尼大会党和左翼联合阵线共同发起全国人民运动,要求废除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实行多党制。加德满都河谷三市和外地一些城市,连续发生大规模抗议游行、集会和暴力事件。当局出动警察镇压,警群冲突中造成近百人死亡,全国主要地区处于严重混乱状态。4月8日晚,比兰德拉国王接见尼大会党和尼共领导人,宣布开放党禁,成立修改宪法委员会。尼大会党和尼共左翼联合阵线随即宣布停止人民运动。1990年4月19日,以尼大会党为主体,并有尼共及国王指定人士参加的临时政府成立,尼大会党代主席克·普·巴特拉伊出任首相。1990年11月9日,比兰德拉国王颁布新宪法,规定尼为印度教立宪君主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和多党议会制度。 1991年5月12日,举行全国大选,尼大会党获得55%的议席,成为执政党。5月29日,以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为首相的尼大会党政府成立。 1992年5月至7月,举行全国村、市、县地方选举,尼大会党获得全部议席的57%。

1994年7月10日,由于党内反柯派议员缺席导致政府议案被否决,柯伊拉腊首相被迫辞职。1994年7月11日,比兰德拉国王决定解散议会下院,宣布将于同年11月13日在柯为首相的看守内阁主持下举行中期选举。1994年11月15日,尼举行中期选举,尼共(联合马列)获得下院205个议席中的88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大会党获得83席,民族民主党获得20席。1994年11月29日,由于无一党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比兰德拉国王任命议会第一大党尼共(联合马列)议会党团领袖曼.莫汉.阿迪卡里(Man Mohan Adhikari)为新任首相。1994年11月30日,阿迪卡里为首相的尼共(联共马列)少数派政府组成。

1995年6月13日,根据阿迪卡里首相的建议,比兰德拉国王宣布解散议会。1995年8月28日,尼最高法院特别法庭裁定解散下院不符合宪法,议会下院得以恢复。1995年9月10日,大会党提出的对首相不信任案以107票赞成,88票反对得以通过,阿迪卡里首相随之辞职。1995年9月11日,比兰德拉国王任命大会党议会党团领袖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为首相。1995年9月12日,德乌帕政府组成。1995年11月23日,举行国家议会大选。

尼泊尔内战[编辑]

1996年2月13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宣布发动“人民战争”,尼泊尔内战爆发。1997年3月6日,德乌帕政府在议会信任案投票中未获简单多数,德被迫辞职。3月9日,比兰德拉国王任命获得103名议员支持的民族民主党议会党团领袖L.B.昌德为首相,3月10日,民族民主党(昌德)、尼共(联合马列)、亲善党三党联合政府成立。10月4日,昌德首相未能通过议会不信任案被迫辞职。10月6日,比兰德拉国王任命民族民主党领导人苏.巴.塔帕为首相,同日,由大会党、民族民主党和亲善党组成的新联合政府成立。

1998年1月,民族民主党分裂为以塔帕首相和昌德前首相为领袖的两党。3月,尼共(联合马列)也分裂为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马列)两派。4月10日,塔帕首相宣布辞职。4月12日,比兰德拉国王任命大会党议会党团领袖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为首相,15日,柯伊拉腊政府成立。8月26日,大会党决定吸收尼共(马列)入阁。12月21日,由于尼共(马列)退出政府,柯伊拉腊首相被迫辞职,但通过与尼共(联合马列)达成的协议,柯仍于23日被任命为新联合政府首相。25日,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和亲善党三党新联合政府成立。1999年1月15日,比兰德拉国王根据柯伊拉腊首相提议解散议会并宣布于5月3日举行大选。大选中,大会党获113席,以绝对多数成为执政党,尼共(联合马列)获70席,成为主要反对党,民族民主党(塔帕)获10席,而分裂出去的尼共(马列)和民族民主党(昌德)则一席未获。同日,比兰德拉国王任命大会党领袖克.普.巴特拉伊为首相。

2000年3月16日,上台仅10个月的巴特拉伊政府面临党主席柯伊拉腊派议员提交的不信任案而被迫下台,3月18日,大会党主席柯伊拉腊在党内竞选中战胜前首相德乌帕而成为大会党领袖。3月20日,比兰德拉国王任命柯伊拉腊为首相。3月22日,柯伊拉腊政府成立。

2001年6月1日晚,在加德满都纳拉扬希蒂王宫发生枪击事件,王储狄潘德拉因为选妃问题而连杀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斯瓦利亚、小王子尼拉扬、公主什鲁蒂等10多名王室成员。狄潘德拉本人自杀身受重伤,立即被送入深切治疗病房,最后伤重不治身亡。比兰德拉国王的弟弟贾南德拉4日在哈努曼多卡宫(老王宫)加冕,继承王位。

2005年2月1日,国王贾南德拉宣布解散政府,未来3年由他亲自领导新的部长委员长。[11]2006年4月21日,尼泊尔反国王示威和罢工持续两星期后,在美国和印度施压下,国王贾南德拉终于屈服,表示愿意还政于民。他发表电视演说,宣布会解散内阁,将行政权力交予人民,并将举行选举,呼吁反对派推举首相人选。4月30日,柯伊拉腊宣誓就职尼泊尔首相。[12]5月18日,尼泊尔国会一致通过,剥夺国王贾南德拉包括军权在内的权力,使尼泊尔日后不受王室控制,尼泊尔国王只成为象征元首。[13]6月11日,尼泊尔国会通过剥夺国王对国会已通过的议案之否决权,亦即国会议员在将法案签署成法律前,毋须先征求国王之同意。[14]11月8日,政府与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在高层会谈中终于达成和平协议,共同组建临时政府。[15]11月21日,尼泊尔政府与反政府武装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宣告近11年的内战结束。[16]

2007年1月15日,尼泊尔临时议会批准临时宪法。[17]4月1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加入政府,尼泊尔农工党退出政府。[18]9月18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宣布退出临时政府[19]。12月23日,主张君主立宪多党制的大会党和主张完全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达成协议,废除君主制,尼共(毛)返回国会。国民大会计划于2008年4月10日进行大选。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制宪议会进行表决,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废除已有二百四十年历史的君主制,并宣布改为共和国[20]

联邦民主共和国[编辑]

2008年7月21日,拉姆·亚达夫尼泊尔制宪会议以308票对282票击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提名的总统候选人拉姆·辛格(Ram Raja Prasad Singh),当选成为尼泊尔首任总统[21][22]。亚达夫将会在7月23日宣誓。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三百三十一》,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王宏纬编,(2004年),《尼泊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月,p.114
  2. ^ The Prehistory of Nepal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07). 
  3. ^ A Country Study: Nepal.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05年9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31日). 
  4. ^ Krishna P. Bhattarai. Nepal.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2019-03-02]. ISBN 97814381052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5. ^ Social Inclusion of Ethnic Communities in Contemporary Nepal. KW Publishers Pvt Ltd. 15 August 2013: 199– [2019-03-02]. ISBN 978-93-85714-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6. ^ Sarkar, Jayanta; Ghosh, G. C. Populations of the SAARC Countries: Bio-cultural Perspectives.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 2003. ISBN 9788120725621 (英语).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梁晨, 尼泊爾: 深山中的古國,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ISBN 978-962-937-190-6 
  8. ^ 尼泊尔历史-中国驻尼泊尔经商参处.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9. ^ Shaha, Rishikesh. Ancient and Medieval Nepal. Manohar Publications, New Delhi. 1992: 7. ISBN 81-85425-69-8. 
  10. ^ 陈捷先. 《乾隆寫真》. 
  11. ^ 存档副本.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14). 
  12. ^ 存档副本.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13. ^ 存档副本. [200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4). 
  14. ^ 存档副本. [2006-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15. ^ 存档副本. [2006-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16. ^ 存档副本. [2006-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17. ^ 存档副本. [200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18. ^ 章建华,陈乔炎,尼泊尔临时政府成立 柯伊拉腊再次出任首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19. ^ 陈乔炎,章建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宣布退出临时政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20. ^ 尼泊爾制憲議會表決通過 廢除君主改行共和. 法新社. 2008-05-28 [200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9). 
  21. ^ 尼泊尔选出首任总统. 新华网. 2008-07-22 [2008-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22. ^ http://www.nepalnews.com/archive/2008/jul/jul21/news09.php[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