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宇初(1359年—1410年),子璿耆山江西贵溪人。明代正一派四十三代天师。

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之长子,生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自幼喜读书,熟四书五经,“贯通三氏,融为一途。旁及诸子百家之籍,靡不穷搜,发为载道之记事之文,各及其妙”“词赋诗歌,又各极其婉丽清新,得天趣自然之妙,可谓兼胜具美矣”,宋濂称他“颖悟有文学,人称为列仙之儒”。“尝受道法于长春真人刘渊然,后与渊然不协,相诋讦”。张宇初提倡“三教合一”,他认为“孔李殊途,道本一源”,亦不排斥佛教思想,融合佛学。

张宇初明洪武十年(1377年)嗣教,次年入朝,十三年(1380年),敕受“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励其修节以奉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二十二年(1390年),奏准降敕重建龙虎山大上清宫。二十四年(1392年),旨谕禁私出符箓,赐龙虎山天师《正一玄坛印》,以俾关防符箓,镇护名山。建文(1399年-1402年)年间一度受贬,遂于乡里黄箬峯下构岘泉精舍居之。明成祖朱棣即位,诏令复职,赐以缗钱修葺大上清宫。永乐元年(1403年),命其陪祀天坛。永乐四年,敕谕编修《道藏》。永乐五年(1407年),三次建斋箓于朝,帝有器物厚赐,并给驿券还山。永乐六年(1408年)、七年(1409年),两次奉谕往武当山寻访张三丰,皆未果。永乐八年(1410年),卒。著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另编纂《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龙虎山志》十卷等。

张宇初幼时聪颖持重,长而博通诸子之学,为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擅画墨竹,精于兰蕙,兼长山水。曾画《秋林平远图》,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所画《夏林清隐图》现存于日本。有著作《岘泉集》十二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道门十规》及诗文序论等文章传世。

学术理论[编辑]

以贵虚为主论

天师道经过宋元的发展,到明代已极为兴盛,上自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下迄五十代真君张国祥以至明亡,历代天师皆救授为正一教主大真人,领道教事。视秩正二品,设赞教、掌书等佐理之官,家世与孔子并传,得到明王朝的特殊礼遇。但这种形式上的兴盛更需要思想理论做根基,继承和阐扬道教义理,这内在的精神则显得更十分重要。四十三代真君耆山公张宇初,就是这内在精神的陶铸者。他在编修道藏之余,撰定了《道门十规》,以规训道流。主张以文彰道,平生论著杂文甚多,指出“文可以载道,文著而后道明”。有《岘泉集》十二卷传世,提出了以“虚”为主体和道理融一的哲学思想。王绅在《序》中称其所著《冲道》《慎本》诸篇,.“非惟有功于玄教,其于世教有裨焉”。 耆山公发挥《老子》“道冲,而用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的哲学思想,作《冲道》篇,吸取列、庄惟道集虚的思想,通过对“虚”与“实”的认识,得出“非虚则物不能变化周流’阳动静为用的的贵虚道论。提出以太虚为体、阴哲学思想·。((泉集·冲道》篇(下只引篇名)说:“夫天地之大,以太虚为体。而万物生生化化于两间而不息者,一阴一阳动静往来而已矣。” 因为天地之体是虚空的,寥漠无际,所以通过阴阳动静的作用,便有了宇宙万物的生化。而蕴藏在太虚之中,使万事万物生化不息的主宰者。就是“道”,也就是“理”。誉山公说:“非道之大,理之精,其能宰乎至神至妙之机乎。”(《冲道》)认为“凡寒暑之变,昼夜之殊。天之运而不息者,昭而日星,威而雷霆,润而风雨霜露;地之运而不息者,峙而山岳,流而江海,蕃而草木鸟兽。一皆囿于至虚之中,而不可测其幽微神妙者,所谓道也,理也。”然而,万物的生化消息,虽是由于阴阳动静的作用,但皆自“气”而生,“气”才是阴阳变化的实质。他在《生神章·序》中说:“万物皆自一气而生,气分而太极判,两仪、四象、五行各位乎气之中,由五行之气布而万汇生,生之无穷。”这就归复《庄子》、《管子》、《韩非子》以理释道的说法。由此而形成以道为主,太虚为体,气为质,阴阳五行为用的哲学思想体系,代表了当时的道教哲学思想。 耆山公的这个哲学思想,本身就是建立在道家道教学说基础上的。自然要应用到道教修道养生中去。他提出“天性人心其理一”,认为天地有一太极,心亦为太极。而且物物皆具是性。从而将道性过渡到人性。他在《太极释》中说:“性秉于命,理具于性,心统之之谓道。道之体曰极。”既然,心亦是一太极,理亦具之,那么道以虚为体而可生化含养万物,而修道之士若能体道致虚,虚心不要为物滞塞,则“万有皆备于是矣”。进一步阐发了虚靖先生的心性学说。提出了“致虚为宗”的教义。认为只有“知致虚则明,明则净,净则通,通则神,神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无不应、无不达矣。”(《冲道》)致虚即是通神达道的玄机。 对于修道者来说,致虚首先必须修心,使"心”不被物杂,感物不动,无思虑尘欲,虚明纯一,则性命之道备矣。性命之道的炼养方法,既要注重心性的修养,又要重视命功修炼,养神与炼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香山公尝在《问玄》篇中说:“善言仙者,止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是以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主张修道者不要“溺于金石草木,云霞补导之术”。当“明乎身心神燕,自然之理。”(《还真集序》)对内丹之道的炼养,认为当以“神室为丹之枢扭,日魂月魄为真铅真汞也。阳升阴降不离子午之方。”如此若能“会二五之精,凝九一之气。养之内曰丹,施之外曰法。”(《问玄》)内丹外法同样都要明其事理,内养以成金丹,以成仙寿。秉内修之功,施之于外,则诸法方可起妙用。 在这个方面,表现了与虚靖先生基本相似的态度,实现了向黄老列庄归复的特点。 其道教学说

1、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其《道门十规》开首即言:“虽有道经三宝之分,而始自太上授道德五千言于关尹。”意味着他坚决以老子为道教宗源。并且,他还在《道门十规》中分列两种他颇有微词的道教发展过程,即:“若文成五利之以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遂世称方术”;以及“外而施之,则有祷祈祠祝之事,自寇杜葛陆之徒,其说方盛”。他指出:“然二者太上之初所未彰显”。因此,他认为,以“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世称方术”的,和“寇杜葛陆之徒”所盛行的“祷祈祠祝之事”,都并非正道,都“去太上立教之本、虚无清静、无为不言之妙,日远矣”。

2、内炼为本、性命双修。《道门十规》中,他规诫各派道士都应该以“真功”为基本,注重内炼修丹,他在其他诗文著作中,也多涉及内丹方面的内容。他明确指出“坐圜守静为入道之本”。他还痛斥当时流行的采战御女之术,称“必丧身亡命而后已”。强调必须性命双修,反对单修性而沉空滞寂。

3、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张宇初强调内炼为外法之本,一切斋醮祭炼、各派雷法,均须“明性命根宗,累积真功实行”。如超度灵魂,必须要自己先内炼成丹,然后以己之真阳点化鬼魂的灵魄(见《道门十规》);如施道行法,必须要“性天道法”“心地雷霆”,然后才能“静则金丹,动则雷霆”,达到祈雨求晴,诛妖降魔,禳灾去凶等目的。(见《岘泉集》)

4、继承天师道风,清整戒律清规。张宇初提倡天师道初期的遗风,强调道士必须严格遵守戒律清规,也将全真道初期践行的艰苦俭朴风气推广到道教各派,包括正一道。《道门十规》中严厉规诫道士:“至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敬,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