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北吴氏宗祠让德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吴氏宗祠
让德堂
Taipei Wu Family Ancestral Hall
台北吴氏宗祠让德堂远眺
概要
状态使用中
类型祠堂
所属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
地址台北市北投区复兴三路348号
坐标25°09′22″N 121°30′10″E / 25.155992°N 121.50282°E / 25.155992; 121.50282
竣工日1985年11月
所有者财团法人吴氏让德堂
高度
屋顶重檐歇山式
顶楼22.3米
技术细节
建筑面积250坪
层数地上二层,地下一层
其他信息
停车位
地图
地图

台北吴氏宗祠让德堂,或称为台北让德堂吴氏宗祠台北吴氏宗祠顶北投吴氏宗祠,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大屯里复兴三路348号,是一座由台北吴姓宗亲会于1978年11月兴建的祠堂,属中国传统北方宫殿式建筑。因吴氏初祖吴泰伯“至德让国”的典故而定堂号名为“让德堂”。宗祠附近为台北市著名赏樱景点“北投樱花隧道”,下方另有设置“四季长廊”观景平台可俯瞰大台北市容,与宗祠本体同为观赏市区夜景晨曦的秘境。

沿革[编辑]

初吴氏先祖自中国各地迁徙渡台,1933年吴氏族人在台北艋舺大稻埕一带设置“恳亲会”集合若干宗亲于宗长吴三连主持下,成立“台北吴姓宗亲会”。

1953年6月,“财团法人吴氏让德堂”成立于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215号“泰伯大楼”与新中华大楼址,台北吴氏宗祠旧祠堂落成于1956年,外观仿赤崁楼,由基隆市宗亲献赠“让德堂”横匾悬于门上。[1]

1970年,宗亲会鉴于南京东路都会发展,决议将宗祠迁往他处,遂于隔年原地改建泰伯大楼,1973年将大楼出租并以租金收入支应兴建新祠费用。新祠筹措期间旧宗祠内祖先牌位移奉至天母的临时宗祠。后有族人于顶北投小粗坑面天山半山腰觅得5800余坪坡地作为新祠建地,该地背山面朝北投市区与关渡平原,坐北朝南向,风水视野俱佳,即吴氏宗祠现址。1978年11月13日动土兴建,1985年竣工。隔年3月27日举行落成开祠大典,由吴三连亲题“吴氏宗祠”嵌于牌楼横额。[2][3]

概要[编辑]

建筑[编辑]

吴氏宗祠建坪250坪,建筑高22.3米,台阶80级。建筑屋顶采歇山顶样式,铺以橙色琉璃瓦,斗栱参考式建筑比例,佐以现代建材替代传统木构。[4]地上两层为祭祀正厅,厅内空间可容纳五百人站立,上方壁面饰以吴氏祖先相关的浮雕作品。两旁为五层楼式建物,作为吴氏名人史绩陈列室及宗亲会办公室;地下一楼为大会堂,可容纳宴席六十桌。

祭祀[编辑]

堂上主祀吴姓始祖至德三让公泰伯,附祀传代祖恭孝王仲雍、继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吴真人、成仁义士元辉吴凤以及吴氏历代先圣与先贤总位神主,另有会员晋主长生禄位两千,余下尚预留四千位,区分作五房,可供未来两百年使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及九月十八各地吴姓宗亲成员皆聚此举办春秋两季祭祖仪式,逢年过节举办宗族团拜联谊活动。[5]

庭园[编辑]

宗祠园区配备附设庭园、花池、拱桥与凉亭等传统中式庭园建筑元素,为台湾具代表性的公园式宗祠。凉亭内竖有2002年宗亲会所立石碑,简述建祠经过。附近遍植樱花,于复兴三路沿线有近700株,包含山樱八重樱吉野樱河津樱等多项品种,树龄多数超过10年,吸引众多赏樱人潮前往朝圣。[6]

相关条目[编辑]

附近景区[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吴姓春秋”编辑委员会,《吴姓春秋:六十九年春季号》(台北:台北市吴姓宗亲会、财团法人吴氏让德堂,1980)。
  2. ^ “吴姓春秋”编辑组,《吴姓春秋:台北市吴姓宗亲会创立六十周年暨吴姓春秋中一○一年秋季号纪念特刊》(台北:台北市吴姓宗亲会、财团法人吴氏让德堂,2012)。
  3. ^ 台北市吳姓宗親會活動. 台湾史料中心数据库. 1981-03-2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台湾)). 
  4. ^ 宽德文化. 論「呂祖聖殿」與「臺北吳氏宗祠讓德堂」. 台湾春秋. 1989, 1 (3-5): 页162. 
  5. ^ 叶蓉. 台北市宗亲组织的研究--由传统的宗法年现代的宗亲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78.
  6. ^ 黄建豪. 台北賞櫻還有這! 吳氏宗祠山櫻林綻放. 自由时报. 2017-02-10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