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北吳氏宗祠讓德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北吳氏宗祠
讓德堂
Taipei Wu Family Ancestral Hall
臺北吳氏宗祠讓德堂遠眺
概要
狀態使用中
類型祠堂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348號
座標25°09′22″N 121°30′10″E / 25.155992°N 121.50282°E / 25.155992; 121.50282
竣工日1985年11月
擁有者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
高度
屋頂重檐歇山式
頂樓22.3公尺
技術細節
建築面積250坪
層數地上二層,地下一層
其他資訊
停車位
地圖
地圖

臺北吳氏宗祠讓德堂,或稱為臺北讓德堂吳氏宗祠臺北吳氏宗祠頂北投吳氏宗祠,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大屯里復興三路348號,是一座由臺北吳姓宗親會於1978年11月興建的祠堂,屬中國傳統北方宮殿式建築。因吳氏初祖吳泰伯「至德讓國」的典故而定堂號名為「讓德堂」。宗祠附近為臺北市著名賞櫻景點「北投櫻花隧道」,下方另有設置「四季長廊」觀景平臺可俯瞰大臺北市容,與宗祠本體同為觀賞市區夜景晨曦的秘境。

沿革[編輯]

初吳氏先祖自中國各地遷徙渡臺,1933年吳氏族人在臺北艋舺大稻埕一帶設置「懇親會」集合若干宗親於宗長吳三連主持下,成立「臺北吳姓宗親會」。

1953年6月,「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成立於臺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泰伯大樓」與新中華大樓址,臺北吳氏宗祠舊祠堂落成於1956年,外觀仿赤崁樓,由基隆市宗親獻贈「讓德堂」橫匾懸於門上。[1]

1970年,宗親會鑑於南京東路都會發展,決議將宗祠遷往他處,遂於隔年原地改建泰伯大樓,1973年將大樓出租並以租金收入支應興建新祠費用。新祠籌措期間舊宗祠內祖先牌位移奉至天母的臨時宗祠。後有族人於頂北投小粗坑面天山半山腰覓得5800餘坪坡地作為新祠建地,該地背山面朝北投市區與關渡平原,坐北朝南向,風水視野俱佳,即吳氏宗祠現址。1978年11月13日動土興建,1985年竣工。隔年3月27日舉行落成開祠大典,由吳三連親題「吳氏宗祠」嵌於牌樓橫額。[2][3]

概要[編輯]

建築[編輯]

吳氏宗祠建坪250坪,建築高22.3公尺,臺階80級。建築屋頂採歇山頂樣式,鋪以橙色琉璃瓦,斗栱參考式建築比例,佐以現代建材替代傳統木構。[4]地上兩層為祭祀正廳,廳內空間可容納五百人站立,上方壁面飾以吳氏祖先相關的浮雕作品。兩旁為五層樓式建物,作為吳氏名人史績陳列室及宗親會辦公室;地下一樓為大會堂,可容納宴席六十桌。

祭祀[編輯]

堂上主祀吳姓始祖至德三讓公泰伯,附祀傳代祖恭孝王仲雍、繼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吳真人、成仁義士元輝吳鳳以及吳氏歷代先聖與先賢總位神主,另有會員晉主長生祿位兩千,餘下尚預留四千位,區分作五房,可供未來兩百年使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及九月十八各地吳姓宗親成員皆聚此舉辦春秋兩季祭祖儀式,逢年過節舉辦宗族團拜聯誼活動。[5]

庭園[編輯]

宗祠園區配備附設庭園、花池、拱橋與涼亭等傳統中式庭園建築元素,為臺灣具代表性的公園式宗祠。涼亭內豎有2002年宗親會所立石碑,簡述建祠經過。附近遍植櫻花,於復興三路沿線有近700株,包含山櫻八重櫻吉野櫻河津櫻等多項品種,樹齡多數超過10年,吸引眾多賞櫻人潮前往朝聖。[6]

相關條目[編輯]

附近景區[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吳姓春秋」編輯委員會,《吳姓春秋:六十九年春季號》(臺北:台北市吳姓宗親會、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1980)。
  2. ^ 「吳姓春秋」編輯組,《吳姓春秋:台北市吳姓宗親會創立六十周年暨吳姓春秋中一○一年秋季號紀念特刊》(臺北:台北市吳姓宗親會、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2012)。
  3. ^ 台北市吳姓宗親會活動. 臺灣史料中心資料庫. 1981-03-23 [202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中文(臺灣)). 
  4. ^ 寬德文化. 論「呂祖聖殿」與「臺北吳氏宗祠讓德堂」. 台灣春秋. 1989, 1 (3-5): 頁162. 
  5. ^ 葉蓉. 臺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年現代的宗親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
  6. ^ 黃建豪. 台北賞櫻還有這! 吳氏宗祠山櫻林綻放. 自由時報. 2017-02-10 [202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