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Waylon1104/第一次世界大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左上:參加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德意志帝國士兵;右上: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中的奧匈帝國士兵;左中:凡爾登戰役中的法蘭西共和國士兵;右中:索姆河戰役中的Mark I 坦克;左下: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中的法國第四軍團機槍手;右下:瓦爾達爾攻勢中的保加利亞電信站
日期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
(4年4個月又2周)
和約
地點
結果

協約國勝利

參戰方
協約國[1] 同盟國[1]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 12,000,000人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8,660,000人[v]
  • 大英帝國 5,839,253人[w]
  • 義大利王國 5,093,000人
  • 美國 4,744,000人
  • 英屬印度 1,680,000人
  • 羅馬尼亞 1,234,000人
  • 大日本帝國 800,000人
  • 塞爾維亞王國 (近代) 707,000人
  • 加拿大 629,000人
  • 澳大利亞 417,000人
  • 比利時 380,000人
  • 希臘王國 230,000人
  •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 200,000人
  • 南非聯邦 136,000人
  • 新西蘭自治領 129,000人
  • 黑山王國 50,000人
  • 漢志王國 50,000人
總計:42,928,000人[2]
  • 德意志帝國 13,250,000人
  • 奧匈帝國 7,800,000人
  • 奧斯曼帝國 2,998,321人
  • 保加利亞王國 1,200,000
  • 總計:25,248,321人[2]
傷亡與損失
  • 軍人死亡:
  • 5,525,000人[1]
  • 軍人受傷:
  • 12,800,000人[1]
  • 詳情
  • 軍人死亡:
  • 4,386,000人[1]
  • 軍人受傷:
  • 8,388,000人[1]
  • 詳情

戰爭背景[編輯]

國際危機[編輯]

政治與軍事同盟[編輯]

軍備境賽[編輯]

戰爭前奏[編輯]

塞拉耶佛事件[編輯]

七月危機[編輯]

戰爭經過[編輯]

1914年[編輯]

塞爾維亞戰役[編輯]

俄國入侵東普魯士和加里西亞[編輯]

德國入侵比利時和法國[編輯]

法國在馬恩河的勝利[編輯]

西線轉變為壕溝戰[編輯]

奧匈帝國陸軍崩潰[編輯]

鄂圖曼加入戰爭[編輯]

殖民地戰鬥[編輯]

1915年[編輯]

西線春季攻勢[編輯]

加里波利戰役[編輯]

德國入侵俄屬波蘭[編輯]

義大利加入戰爭[編輯]

俄國大撤退[編輯]

西線秋季攻勢[編輯]

塞爾維亞崩潰[編輯]

1916年[編輯]

德國對凡爾登的進攻[編輯]

日德蘭海戰[編輯]

布魯西洛夫攻勢[編輯]

索姆河攻勢[編輯]

伊松佐戰役[編輯]

羅馬尼亞加入戰爭[編輯]

法國對凡爾登的反攻[編輯]

1917年[編輯]

美國加入戰爭[編輯]

尼維爾攻勢[編輯]

俄國陸軍崩潰[編輯]

西線秋季攻勢[編輯]

卡波雷托戰役[編輯]

1918年[編輯]

俄國退出戰爭[編輯]

德國春季攻勢[編輯]

法德兩軍在馬恩河對壘[編輯]

福煦發動百日攻勢[編輯]

德國盟友的崩潰[編輯]

德國十一月革命與停戰[編輯]

後果[編輯]

影響[編輯]

傷亡人員與戰爭罪行[編輯]

戰爭宣傳與輿論[編輯]

戰法與技術演變[編輯]

註釋[編輯]

  1. ^ 至1917年
  2. ^ 1915年起
  3. ^ 1917年起
  4. ^ 1916年起
  5. ^ 1917年起
  6. ^ 1916年起
  7. ^ 1917年起
  8. ^ 1916年起
  9. ^ 1918年起
  10. ^ 1917年起
  11. ^ 1917年起
  12. ^ 1918年起
  13. ^ 1915年起
  14. ^ 美國未批准巴黎和會的任何條約。
  15. ^ 保加利亞於1915年10月14日加入同盟國。
  16. ^ 美國於1917年12月7日對奧匈帝國宣戰。
  17. ^ 奧地利被認為是奧匈帝國的繼承國之一。
  18. ^ 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對德國宣戰。
  19. ^ 匈牙利被認為是奧匈帝國的繼承國之一。
  20. ^ 鄂圖曼帝國於1914年8月2日同德國達成秘密同盟協定,並於1914年10月29日作為同盟國一方參戰。
  21. ^ 原先計劃通過色佛爾條約結束協約國與鄂圖曼帝國戰事,但鄂圖曼帝國從未批准。在土耳其獨立戰爭後,協約國與鄂圖曼帝國繼承國土耳其共和國就洛桑條約達成協議。
  22. ^ 其中569,000人為居住在法屬殖民地的法裔或當地兵源
  23. ^ 其中134,837人為除英屬印度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等自治領以外之殖民地兵源

註腳[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Cummins 2009,第232頁.
  2. ^ 2.0 2.1 Tucker & Roberts 2005,第273頁.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