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福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福班是清道光年間在蘇州創辦的一個昆班,以出演崑曲文戲出名,因此得名「文全福」,與鴻福班、大章班、大雅班並稱晚清姑蘇四大名班。[1]

歷史[編輯]

全福班創立於道光年間,分坐城與江湖兩班。坐城班在蘇州城內演出,江湖班常在杭、嘉、湖一帶的農村和集鎮流動演出。咸豐十年(1860),它和大章、大雅合班於上海三雅園張園演出。同治初年返回蘇州,經過重新組合,僅剩坐城班。同治駕崩後,朝廷「遏密八音」,戲園要停業三年,但上海租界例外。因此全福班從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在上海三雅園、滿庭芳、一桂軒和聚美軒演出,並漸漸壓倒大章班和大雅班。[1]

由於崑劇不斷衰落,全福班又開始跑碼頭。光緒二十九年(1903),它與紹興的昆弋鴻秀武班合併,稱文武全福班。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與慈禧相繼去世,全福班亦宣佈散班。宣統元年(1909)重新恢復文全福昆班(又叫「後全福班」),領班為名副沈斌泉,此外還匯集了「大面程西亭、尤順慶,白面沈海山、金阿慶,二面曹寶林、沈斌泉,小面王小三、程增壽,老生李桂泉(少美)、沈錫卿,老外吳慶壽、吳義生,副末范榮生,小生沈月泉、陳鳳鳴、尤鳳皋,五旦丁蘭蓀、錢寶卿、田桂枝、尤彩雲,正旦陳四、許彩金,四旦施桂林,老旦李柴六等五十餘人」。[1]

此時的全福班依然流動演出,線路有兩條,即在蘇州至無錫、江陰、常州、宜興、溧陽演出的「北班」,以及在常熟、崑山、太倉、青浦、松江、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演出的「南班」。民國九年(1920)1月3日起,到上海新舞台演出十六場,但反響一般。之後擴充陣容,同年6月26日起在上海天蟾舞台託名與大章、大雅班公演,這次公演一共九十場,持續了五十八天,轟動一時。次年6月,它又以全福班的名義在上海小世界、大世界遊樂場演出。期間崑劇傳習所創立,全福班的台柱沈月泉、沈斌泉、許彩金、吳義生等前往蘇州任教,導致全福班陣容縮減,最終,民國十二年(1923)秋全福班於蘇州長春巷全浙會館進行了最後一次公演,隨後解散[1]

全福班的演員許多晚景淒涼,正淨程西亭在蘇州老郎廟上吊自殺,而名旦徐金虎則病死在上海弄堂的一個垃圾箱旁邊。[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全福班. 崑曲網. [2019-10-19]. [失效連結]
  2. ^ 九十五岁传习所,昆曲依然. 北晚新視覺. 2016-09-22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2). 

外部連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