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
วัดวังก์วิเวการาม
基本資訊
位置 泰國北碧府桑卡拉武里縣Ban Wang Kalang
宗教上座部佛教
建築詳情
建築類型漥寺
建築風格泰式建築泰語สถาปัตยกรรมไทย
建築材料混凝土
地圖
地圖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泰語วัดวังก์วิเวการาม, 發音:[Wạ:Wạng:K̒:wie:Kā:rāmː]; 孟語ဘာဝင်္ကဝိဝေကာရာမ,英語:Wat Wang Wiwekaram),或臥佛寺烏塔瑪泰語วัดหลวงพ่ออุตตมะ; 孟語ဘာကျာ်ဇၞော်အ္စာတၠဥတ္တမ[1]旺維卡蘭寺旺維外嘉蘭寺,是由龍婆烏達瑪率領卡倫族人於佛曆2496年(公元1954)與移居村民在今泰國北碧府桑卡拉武里縣Ban Wang Kalang一起建造的佛寺。該佛教寺廟靠近泰國緬甸邊境,距曼谷220公里,深受泰國人孟族人、克倫人緬甸人的敬仰。

歷史[編輯]

寺院早期只是數個寮棚組成的簡陋廟宇,當地村民通常稱為龍婆烏達瑪廟。寺院坐落在高山的區域,擁有三道河流形成一個美麗景觀,這三道河流分別為宋卡倆河、比利河與蘭提河,三條河流匯合在一起。佛曆2505年(公元1963),經由泰國宗教事務部允許,批准使用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作為寺院名稱。取義為古時候地名,並為這地方歷史得以保留和作為佛教文化推廣中心。佛曆2508年(公元1966)之後,此區已納入北碧府管轄。依照孟族文字的意義是,一座處於漁產豐富地帶的佛寺。

佛曆2527年(公元1985),泰國電力管理局擬定在此處建造大型水壩,水壩命名使用十世泰王名字,稱為瑪哈·哇集拉隆功水壩水壩面積龐大,導致佛寺與諸多村莊將被淹沒,包括當時的水中廟(英語:Wat Tai Nam),這座舊廟目前已是遺蹟,每一年水壩水位下降,許多旅客搭乘小船前往觀賞,並稱為水中廟。有鑑於此,龍婆烏達瑪與當地居民,齊心合力喬遷處於低洼的水中廟,並由龍婆烏達瑪[2] 向泰國皇室請示安頓遭遇水壩淹沒村莊,泰國皇室隨後御批,每一位受影響村民或家庭分配30平方米。目前,這個孟族村面積,大約是1000,泰國計算單位是1萊為0.3954英畝,1000萊是395.40英畝或160公頃。當年一共約有1000戶喬遷至這片泰國皇室御批土地。村民大部份是緬甸逃亡至此的難民,龍婆烏達瑪未免難民們流離失所,協助難民獲取工作和身份證,讓村民得以在泰國謀生,當地村民,大部份務農與及從事捕魚行業。部份廠家,經過龍婆烏達瑪 建議,開設縫紉廠,提供就業機會給當地年輕人前往任職

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現今已具有規模,造型特出,寺院莊嚴。佛曆2528年(公元1986)建設時期,龍婆烏達瑪與當地孟族,克倫族共同設計此廟,寺院採用孟族與克倫族和泰國傳統寺院結構,組合成為一座具有全新風貌的寺院。龍婆烏達瑪不腐金身肉身佛目前存儲在大殿玻璃棺,寺院是一座具兩層樓大型建築物,底層用於供佛,舉辦各類法會與慶典活動,二樓是博物館,並收藏貝葉經手稿,古老孟族文字和高僧骨灰和一些傳統用具。 [3]

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大殿供奉佛像是大理石雕像,各類與及龍婆烏達瑪蠟像和師父不腐金身肉身佛。其中包括象牙與猛獁牙,龍婆烏達瑪在佛曆2521年(公元1979)於此寺創建一座類似印度菩提伽耶摩訶菩提寺佛塔[4]北碧府金佛塔孟族廟附近,擁有一條長達850米的木橋。稱為孟族木橋,這座木橋是泰國最長的木橋,世界第二長木橋[5]

當年沉沒在水裏的水中廟,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6]

參考文獻[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2. ^ 存档副本. [202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3. ^ [https://www.mediasocialnews.com/วัดวังก์วิเวการาม-อำเภอสังขละบุรี-จังหวัดกาญจนบุรี/
  4. ^ [1][失效連結]
  5. ^ 存档副本. [202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6. ^ 存档副本. [202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其他資源[編輯]


地理座標系: 15°07′59″N 98°26′42″E / 15.1329894°N 98.4449518°E / 15.1329894; 98.444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