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成吉斯汗 (國大代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成吉斯汗(1912年—1950年),原名阿不都勒艾則孜·毛拉·吾守爾,又名阿不列孜大毛拉,在新疆政界用成吉思汗作名字,維吾爾族新疆省輪台縣陽霞人,曾在新疆省輪台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經歷[1][編輯]

  • 民國元年(1912年)出生於一個宗教家庭。從小跟父親毛拉·吾守爾大毛拉學經文,16歲時,在庫車木沙依甫大毛拉的經文學堂裏學習4年。
  • 民國20年(1931年)至民國23年(1934年)在喀什經文學校進修,畢業後取得大毛拉教稱、接着去印度遊學。
  • 民國26年(1937年)至民國28年(1939年)赴阿拉伯各國遊學。
  • 民國29年(1940年)到埃及學習並畢業於埃及大學。在埃及大學,因學業優秀,獲得「成吉思汗」的名號。這些經歷、使他受到泛土耳其主義思想的影響,而成為泛土耳其主義分子。
  • 民國30年(1941年),新疆省政府委任阿不都勒艾則孜擔任青運會主任等職。
  • 民國36年(1947年)8月9日,被任命為新疆維吾爾文化促進總會理事長,並當選為國大代表。
  • 民國38年(1949年)7月,阿不都勒艾則孜返回輪台縣陽霞老家。9月21日,新疆省政府副主席買買提明、秘書長艾沙伯克—行六、七人乘3輛汽車來到陽霞,與他會合,決定一起從南疆出境。10月到莎車,因邊界封鎖而滯留兩個月,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集中在喀什學習。
  • 1950年7月,由喀什押往迪化,年底被鎮壓。

參考文獻[編輯]

  1. ^ 輪台縣黨史縣誌編纂委員會編;蘇浩發主編.《輪台縣誌》.新華出版社,1991.第495-496頁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