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轂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轂(?—?),字虛中,自號臨沂子,袁州宜春縣人。

乾寧五年羊紹素榜進士。歷官尚書郎,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奔淮南,武義元年(919年),在南吳右補闕,終官禮部郎中。享年八十九歲[1]。早年作《玉樹曲》,有名於當時,曾嚇退無賴[2]。著有《王轂詩集》,又編有《觀光集》,均佚。《全唐詩》存其詩十八首。

註釋[編輯]

  1. ^ 永樂大典》卷六八五一引《泉州府清源志》:「崔安潛為江西觀察使,甚重之。崔子字昌遐,時在庠序,與轂善。將赴舉,昌遐置酒餞之。有日者在座,謂轂曰:『君當待此郎為相,乃登第。』後二十年,昌遐入相,轂始擢第,釋褐校書郎。唐亡,奔淮南,吳國建,為右補闕,以禮部郎中致仕,年八十九卒。」
  2. ^ 《䂬溪詩話》卷二引《漁樵閒話》載:「唐末有宜春人王轂以歌詩擅名,嘗作《玉樹曲》,略云:『璧月夜,瓊樓春,蓮舌泠泠詞調新。當時狎客盡豐祿,直諫犯顏無一人。歌未闋,晉王劍上黏腥血,君臣猶在醉鄉中,一面已無陳日月。』此調大播人口。轂未第時,嘗於市廛中見有同人被無賴輩毆擊,轂前救之,揚聲曰:『莫無禮!』便是解道『君臣猶在醉鄉中,一面已無陳日月』。亡賴者聞之,慚謝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