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延寧墓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耶律延寧墓誌,刻於986年。

耶律延寧墓誌是已知最古老的契丹語銘文,也是已知最古老的蒙古語系(或副蒙古語)的主要書面文本。該碑文是986年以契丹大字寫就的蒙古語系契丹語碑文。其篇幅相當長,志石方形,有蓋錄頂素面。上右部刻契丹大字19列271字;下部刻漢字24列511字,兩者不對譯。1964年出土於遼寧省朝陽縣西五家公社柏樹溝村柏木山的耶律延寧墓,[1]:201–202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碑文右上角契丹文部分第13列出現的契丹語詞彙「jau」(百)是最早被破譯的詞彙之一。

墓誌漢字部分[編輯]

首題:大契丹國故保義奉節功臣,羽厥里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上柱國,漆水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耶律墓誌銘並序。

正文:公諱延寧,其先祖已來是皇親。曾祖諱臬離骨,祖諱■午不,考諱薩割,併名已勇聞。慶由善積,□祚將至,英賢誕生,即薩割太師令公第二子也。以命世之才,開基之運,景宗皇帝念是忠臣之子,致於近侍。始授保義功臣,祟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左金吾衛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漆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公盡忠盡節,竭力竭身。景宗皇帝臥朝之日,願隨從死。今上皇帝念此忠赤,特寵章臨,超授保義奉節功臣,羽厥里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上柱國,漆水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公威極北之壃境,押泹捩之失圍。聞見歸降,例皆森聳。妖訿掃盡,蕩滅凶頑。路不拾遺,安人得眾。天之道滿,壽盡者然。以統和三年(985)十二月三十日於羽厥里瘡疾而薨,年三十九。聖上軫感,即以令歸本國。去統和四年(986)十一月十八日,葬於白崖山中之禮也。夫人頻畢令公大女,坤儀德備,令淑傳芳。從夫榮而赴任獨歸,苦痛至切。覩靈悵前,簫踈冷落,血淚交流。男和哥,寺奴,賽保,捏骨里,超群書算,武射猿猱。女善哥,演■已,霸哥,迥稟慈柔,芳年點惠。公唐唐相■,狀若神姿,何有非常之福,而無壽永之貞歟?今會葬連崗,即扃幽室。或慮寒來暑往,坐遷年世之期;雨灌霜封,莫識平生之事。謹爲銘曰: 誕生令德,威鎮北方。輔弼聖朝,出入將相。福兮已過,禍兮遄逼。卜連崗兮安此宅,爲來世之所識。[2]

另見[編輯]

參考[編輯]

引用[編輯]

  1. ^ Yu Baolin 1985
  2. ^ 遼耶律延寧墓誌. 中國歷代墓誌數據庫. 浙江大學. [2022-09-21]. 

資料[編輯]

  • 於寶林. 契丹文字文獻論著解題. 文獻. 1985, (1): 198–224. ISSN 1000-0437 (中文). 
  • 劉鳳翥; 於寶林. 契丹字. 傅懋栗 (編). 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247–395. ISBN 978-7-5004-0296-1 (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

  1. 墓誌漢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