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盤山血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磨盤山血戰或稱磨盤山戰役南明軍隊在雲南磨盤山一帶與清朝軍隊展開的戰鬥,最終南明取得戰鬥勝利。

過程[編輯]

順治十六年二月(1659年,明大統歷閏正月)二十一日,清軍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今雲南騰衝),這是明朝的西南邊境,山高路險,「徑隘箐深,屈曲僅容單騎」[1]李定國估計清軍取勝之後必然驕兵輕進,決定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盤山沿羊腸小道兩邊草木叢中埋伏起來,以泰安伯竇名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武靖侯王國璽為三伏,「埋地雷谷中,約曰:敵盡入,初伏乃發;然地雷,二、三伏乃發。首尾擊之,敵盡矣」[2]。埋伏的軍隊攜帶預先製作的乾糧,以免造飯冒出炊煙被清軍察覺[3]。部署安定後,清軍隊在吳三桂等率領下果然以為明軍已經望風逃竄,大踏步地進入伏擊區。在這一決定勝負之際,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叛變降清[4],把設下埋伏的機密報告吳三桂。吳三桂大驚,立刻下令已進入二伏的清軍前鋒後撤,向路旁草木叢中搜殺伏兵。明兵因為沒有得到號令不敢擅自出戰,傷亡很大。竇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鳴炮出戰;二伏、三伏軍從也應聲鳴炮,沖入敵軍,雙方展開一場惡戰,清將固山額真沙里布[5]戰死,明將竇名望等也戰死[6]

李定國坐鎮山阜之上,聽見號炮次序不對,才知道情況有變,派後軍增援,終於擊敗吳三桂所統來追清軍。但因兵將損失嚴重,決定離開騰越州,令定朔將軍吳三省斷後並收集潰卒,自己率領主力逃往孟定(今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之勐定街)[註 1]

盧桂生叛變告密使李定國部署的磨盤山戰役未能取得預定效果。由於他在關鍵時刻立功,被清朝賞給雲南臨元兵備道的官職[8]

評價[編輯]

磨盤山戰役是李定國統率南明軍給予清軍的最後一次沉重軍事打擊。清廷因損兵折將,順治帝大為惱怒,經諸王、大臣會議後於順治十七年六月懲罰統兵將領;多羅信郡王多尼罰銀五千兩,多羅平郡王羅可鐸罰銀四千兩,多羅貝勒杜蘭罰銀二千兩,都統濟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並所加級,副都統莽古圖傅喀剋星格也受到處分,征南將軍趙布泰革職為民[9]。雖缺乏史料佐證,從清廷對三軍主帥的處分情況猜測,磨盤山之役戰鬥十分激烈,清軍的傷亡較大。

相關條目[編輯]

注釋[編輯]

  1. ^ 他書多訛作孟艮[7]

參考資料[編輯]

  1. ^ 劉健《庭聞錄》卷三。
  2. ^ 《殘明紀事》。劉健《庭聞錄》作:「俟敵至三伏,山巔舉炮,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似更合乎情理
  3. ^ 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李定國傳》
  4. ^ 《殘明紀事》記盧桂生為定國中書。
  5. ^ 沙里布為多尼部將,蒙古鑲白旗固山額真。同時戰死者尚有阿達哈哈番琿津(見《八旗通志》卷一七○《沙理布傳》、《清史稿》卷二二九,琿津、沙爾布傳。按,沙爾布即沙里布的另一譯音)。《清史稿·琿津傳》作:「十六年四月,克永昌。師渡潞江,明將李定國為伏磨盤山。師至,破其柵,琿津與固山額真沙爾布率眾深入,伏起,遂戰死,諡壯勤。」沙爾布傳云:「明年,與琿津同戰死,諡襄壯。」征南將軍趙布泰的侄兒多婆羅也戰死,見《清世祖實錄》卷一三七。
  6. ^ 屈大均《安龍逸史》記:「名望為流矢中目,自刎死。」明將在磨盤山戰役中戰死者除竇名望外,諸書記載頗有分歧,如《庭聞錄》記王國璽為王璽亦與名望同時陣亡,然劉■《狩緬紀事》記他自己和王國璽一道在庚子(順治十七年)正月被叛將楊武所俘,三月解至昆明。
  7. ^ 《南疆逸史》卷五十二《李定國傳》作孟定土府;劉健《庭聞錄》也說:「定國遂收余兵走孟定。」郭影秋著《李定國紀年》第一七二頁認為《逸史》所記可靠。
  8. ^ 雍正九年《建水縣誌》卷三《兵防》記:盧桂生,字月仙,四川墊江縣人,選貢,順治年間任整飭臨元兵備道。道光二十七年《澂江府志》卷八《秩官》記盧桂生於順治十七年任臨元道,又雲任迤東道。劉健《庭聞錄》記盧桂生初降時任清大理府知府。
  9. ^ 《清世祖實錄》卷一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