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優良條目/商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中庶子秦孝公秦國國內頒布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但商鞅在變法改革過程中制定了嚴酷的刑法打擊舊貴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報復,最終身亡。商鞅及其變法對法家學派有著深遠的影響,法家學派後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後學著作彙編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孫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