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通臺海两岸直接“通郵”、“通商”、“通航”的简称,主要是中國大陸提出與臺灣方面就兩岸之間的交流提議,中華民國政府則長期採取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對應。

因為兩岸政府主张之管轄區域重叠,且除了民進黨政府外,雙方領導人各自宣稱「一個中國」,此航線一般定义為:不是國內航線(道)、也不是國際航線(道),而是两岸航线。

歷史背景[编辑]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基於政治與軍事理由,两岸斷絕了交通往來。1977年行政院頒訂《取締匪偽物品管理辦法》,對两岸交流採負面態度。1979年元旦,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兩岸應該立即「通商、通郵、通航」,是為三通。1987年,蔣經國政府宣佈解嚴後不久立即開放台灣人民到中國大陸觀光及探親,也不再視中共政權為叛亂團體,但依舊拒絕三通。由於當時海峽兩岸仍未有正式交通方式直接往來,當時台灣旅客需先飛往英屬香港,然後再以其他交通方式或轉機前往中國大陸。

1990年代,中國大陸發生多起劫機案件,有部分客機更被迫降落於台灣機場。後來兩岸就劫機問題達成人機分離處理並視同犯罪案件處理的共識,這些案件才逐漸減少。

三通歷史[编辑]

航空[编辑]

  • 2003年,在陳水扁總統任期內,两岸实现節日包機,但飞机需要经中途停留香港澳门
  • 2008年7月4日,在馬英九總統任期內,两岸实现週末包機,飞机需要绕经香港飞航情报区,但实质上仅为象征性经过(即触及香港飞航情报区边界后即轉向),而无需完全飞入,更无需停靠香港。[1]
台北區管要求復興航空332航班切換通訊至上海區調

海运[编辑]

  • 1988年,中國大陸批准台湾船公司在中国大陸设立独资及合营公司、航运代表处,台湾商船可绕道间接运输两岸间的贸易货物。
  • 1998年,两岸贸易货运船舶经第三地(日本石垣岛韩国木浦港香港等)换单不换船,一船到底运输两岸间的贸易货物。[3]
  • 2001年,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金门马祖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的福建沿海实现客运直航(即小三通)。
  •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海上货运直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的上海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基隆為例,航程可以節省超過八個小時。[4]

邮路[编辑]

  • 兩岸互不通郵(1949年-1979年)
  • 大陸向台灣單向通郵(1979年-1988年)
  • 雙向非正式通郵(1988年-1989年)
  • 雙向正式間接通郵(1989年-2008年)
  • 直接通郵(2008年-今)

2008年12月15日,在馬英九總統任期內,两岸实现直接通邮,各封發局可直接交换邮件,而无需经过第三地;中華郵政董事長吳民佑寄出第一封快捷郵件給中國郵政總經理劉安東

大三通航點及封發局[编辑]

航空直航点(共39个)[编辑]

  • 台湾(9个):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花莲、金门、台东、台南
  • 中國大陸(30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成都、重庆、杭州、大连、桂林、深圳、武汉、福州、青岛、长沙、海口、昆明、西安、瀋陽、天津、郑州、贵阳、合肥、哈尔滨、南昌、宁波、济南、温州、汕頭、黄山。

海運開放港口(共74個)[编辑]

  • 台灣(11個):基隆(含台北)、高雄(含安平)、台中、花蓮、麥寮、布袋(先採項目方式辦理),金門料羅、水頭、馬祖福澳、白沙、澎湖馬公(5個“小三通”港口)
  • 中國大陸(63個):丹東、大連、營口、唐山、錦州、秦皇島、天津、黃驊、威海、煙台、龍口、嵐山、日照、青島、連雲港、大豐、上海、寧波、舟山、台州、嘉興、溫州、福州、松下、寧德、泉州、肖厝、秀嶼、漳州、廈門、汕頭、潮州、惠州、蛇口、鹽田、赤灣、媽灣、虎門、廣州、珠海、茂名、湛江、北海、防城、欽州、海口、三亞、洋浦(48個海港),太倉、南通、張家港、江陰、揚州、常熟、常州、泰州、鎮江、南京、蕪湖、馬鞍山、九江、武漢、城陵磯(15個河港)

封發局(共15個)[编辑]

  • 台灣(6個):台北、台中、高雄、基隆、金門、馬祖。
  • 中國大陸(9個):北京、上海、廣州、福州、廈門、西安、南京、成都、蘇州。

参考文献[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08-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7). 
  2. ^ 一日生活圈 兩岸大三通.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3. ^ 新闻资料:两岸海上直航[永久失效連結]
  4. ^ 馬英九:海空運直航代表兩岸和解. [200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外部連結[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