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新編擴散思考測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用於評估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為台灣學者吳靜吉(Jing Jyi Wu)等人提出。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拓弄思(E. Paul Torrance)採用了基爾福特(Joy Paul Guilford)的擴散性思考概念,發展出一套包含語言與圖畫為材料的「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教育心理學家吳靜吉等人把它改良,進一步發展出一套適合華人使用的「新編擴散思考測驗」。這套測驗採用了東方人常用的餐具─竹筷子,讓個體思考竹筷子可能的用途有哪些;並使用了不同大小既像文字又像圖畫的的中文象形字—「人」字,請個體把人字當成圖形為基底,儘量產生各種不同的圖形並予以命名。若能在上述題目中想出愈多數量的答案(流暢力),想出各種不同類型的點子(變通力),想到自己從未想過或別人也想不到的點子(獨創力),其得分會越高,代表個人擴散性思考能力較高(愈有創造力),得分愈低者,其擴散性思考能力亦即創造力較低[1]

歷史脈絡[编辑]

基爾福特提出智力結構論,將思考歷程區分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和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兩個概念,前者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後者指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訊息。擴散性思考雖不等同於創造力,但被視為創造力的潛能或創造思考的主要歷程,可用來預測創造性成果或表現[2]。談到評估個人擴散思考的測驗,其中又以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拓弄思(E. Paul Torrance)的「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名氣最大,至少已被譯成三十五種語言[3]。1964年吳靜吉在明尼蘇達大學讀書時,為了賺取生活費,他誤打誤撞成為拓弄思(E. Paul Torrance)的研究助理[4],也因此了解美國創造力發展的歷程[5]。在往後的教學生涯中,創造力便成為吳靜吉教學生涯中的主軸。他曾在自傳裡提到,無論是在企管所上管理心理學、在心理系教普通心理學、在教育系講教育心理學,他都會教導學生如何培養創造力[6] ,這些經驗幫助他成功地發展適用於台灣現有文化環境的本土創造力測量工具[7]

參考資料[编辑]

  1. ^ 彭淑玲、張雨霖. 認識與學習創造力 (PDF). 科學發展. 2017-11. 
  2. ^ 典藏《科學人》. www.ylib.com. [2024-04-30]. 
  3. ^ 吳靜吉. 創造力的培育必須耐得住寂寞 - 今周刊. www.businesstoday.com.tw. 2010-08-12 [2024-04-29] (中文(臺灣)). 
  4. ^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PDF). 
  5. ^ Torrance, E. Paul; Gowan, John C.; Wu, Jing-Jyi; Aliotti, Nicholas C. Creative functioning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0-02, 61 (1). ISSN 1939-2176. doi:10.1037/h0028767 (英语). 
  6. ^ 跨界悠遊的擺渡人——吳靜吉. 臺灣記得你. 
  7. ^ 吳靜吉, 李澄賢, & 林偉文. 台灣創造力教育研究之回顧 (PDF).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2007, 55 (3): 47-59 [2024-04-29]. 

外部連結[编辑]

Category:使用创建条目精灵建立的页面

增列 新編擴散思考測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