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新编扩散思考测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用于评估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为台湾学者吴静吉(Jing Jyi Wu)等人提出。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教授拓弄思(E. Paul Torrance)采用了基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的扩散性思考概念,发展出一套包含语言与图画为材料的“拓弄思创造思考测验”。教育心理学家吴静吉等人把它改良,进一步发展出一套适合华人使用的“新编扩散思考测验”。这套测验采用了东方人常用的餐具─竹筷子,让个体思考竹筷子可能的用途有哪些;并使用了不同大小既像文字又像图画的的中文象形字—“人”字,请个体把人字当成图形为基底,尽量产生各种不同的图形并予以命名。若能在上述题目中想出愈多数量的答案(流畅力),想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点子(变通力),想到自己从未想过或别人也想不到的点子(独创力),其得分会越高,代表个人扩散性思考能力较高(愈有创造力),得分愈低者,其扩散性思考能力亦即创造力较低[1]

历史脉络[编辑]

基尔福特提出智力结构论,将思考历程区分聚敛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和扩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两个概念,前者指针对一个问题寻找一个可接受的最佳答案,后者指根据既有的讯息生产大量、多样化的讯息。扩散性思考虽不等同于创造力,但被视为创造力的潜能或创造思考的主要历程,可用来预测创造性成果或表现[2]。谈到评估个人扩散思考的测验,其中又以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教授拓弄思(E. Paul Torrance)的“拓弄思创造思考测验”名气最大,至少已被译成三十五种语言[3]。1964年吴静吉在明尼苏达大学读书时,为了赚取生活费,他误打误撞成为拓弄思(E. Paul Torrance)的研究助理[4],也因此了解美国创造力发展的历程[5]。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创造力便成为吴静吉教学生涯中的主轴。他曾在自传里提到,无论是在企管所上管理心理学、在心理系教普通心理学、在教育系讲教育心理学,他都会教导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6] ,这些经验帮助他成功地发展适用于台湾现有文化环境的本土创造力测量工具[7]

参考资料[编辑]

  1. ^ 彭淑玲、张雨霖. 認識與學習創造力 (PDF). 科学发展. 2017-11. 
  2. ^ 典藏《科學人》. www.ylib.com. [2024-04-30]. 
  3. ^ 吴静吉. 創造力的培育必須耐得住寂寞 - 今周刊. www.businesstoday.com.tw. 2010-08-12 [2024-04-29] (中文(台湾)). 
  4. ^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PDF). 
  5. ^ Torrance, E. Paul; Gowan, John C.; Wu, Jing-Jyi; Aliotti, Nicholas C. Creative functioning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0-02, 61 (1). ISSN 1939-2176. doi:10.1037/h0028767 (英语). 
  6. ^ 跨界悠遊的擺渡人——吳靜吉. 台湾记得你. 
  7. ^ 吴静吉, 李澄贤, & 林伟文. 台灣創造力教育研究之回顧 (PDF).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2007, 55 (3): 47-59 [2024-04-29]. 

外部链接[编辑]

Category:使用创建条目精灵建立的页面

增列 新编扩散思考测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