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感知器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并[编辑]

请将此文合并到《感知机》,并使用正式或常用的译名,如感知器(常指sensor)->感知机。--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3日 (四) 10:26 (UTC)[回复]

请谁执行? ^^"--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07:53 (UTC)
嗨,请注意译名的使用。我认为perceptron应被译为‘感知机’。虽然偶有人译之为‘感知器’,但绝大多数教科书都译之为感知机,还有就是‘器’多指tool也,而‘机’则多表示machine。故‘感知机’一词较优。我建议应该保留《感知机》,把《感知器》合并到其中。--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09:55 (UTC)[回复]
有人……”,Google一下,“感知器”使用率是“感知机”的9倍以上--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11:14 (UTC)
(:)回应:哈喽,大哥,你是怎样google出某词汇使用率的?条目数量?我google得出的是感知机有14,400,000条(首十个全匹配成功),而感知器有2,960,000条(首十个内,有三个匹配失败);再用google scolar,感知机有609条(成功匹配超过四页以上),而感知器虽得14,200,但是从第四页以上的全部都是关于传感器。还有就是小弟正在做有关(多层)感知机应用的毕业设计,我能搜索到的中文参考论文至少99.99%以上全部一律使用‘感知机’(不排除有主观偏差)。我从来都不赞同把google搜索到的条目数量当作译名使用的唯一依据,我们还需要考虑其它的因素,例如网页权威和学术界内流行的译名。--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4:52 (UTC)[回复]
(:)回应:大哥,是google trends吗?感知器的使用率果然远高于感知机(不能显示,可能数量太低),但请注意其中大多数都来自日本(perceptron在日语中应该是被音译的,所以感知器在日语中应该表示传感器)。如果把地区转换到台湾,感知器的使用率趋势也不能被显示。也请不要忽略多数人到底是要找人工神经的感知器,还是仪器(传感器)的感知器。--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7:06 (UTC)[回复]

我建议应该保留《感知机》,把《感知器》合并到其中

如果你有细读内容,你会发觉,我并没有删掉其中一个条目的内容,在你第二次发言之前,两个条目的内容已经是合并在一起的了--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11:20 (UTC)
(:)回应:当然,我对学兄贡献的感激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但我强调的是以‘感知机’作为主要条目,‘感知器’重定向到‘感知机’页面。--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4:52 (UTC)[回复]

还有就是‘器’多指tool也,而‘机’则多表示machine。故‘感知机’一词较优

那么要不要也把线性分类器移动到线性分类机?--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12:08 (UTC)
(:)回应:我为什么这么坚持要使用‘机’呢?因为自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很多科学家都尝试从生物神经学中,借鉴一些概念来创造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machine)。perceptron的提出也缘由于此(为了创造neural computer)。那么为什么classifier当初没有被译作‘分类’呢?这就要从classifier的出处说起。classifier本身源于统计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虽说统计学习起源于人工智能,但是统计学习的提出更多是因为当时统计学习的先驱、大牛否认(或者认为人类还没有能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所以,他们认为与其创造真正的智能,不如建立起较简单的通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所以,classifier更多是出于工具的目的。--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4:52 (UTC)[回复]

……我建议应该保留《感知机》,把《感知器》合并到其中……我强调的是以‘感知机’作为主要条目,‘感知器’重定向到‘感知机’页面……我为什么这么坚持要使用‘机’呢?因为……

台端就动手合并好了,我不反对,也不会回退你的合并 ^_^--123.202.64.17 2012年5月9日 (三) 09:12 (UTC)
怎么人不见几天了? ^^"--123.202.64.17 2012年5月12日 (六) 01:27 (UTC)
呵呵,这几天没空,接下来的两个月可能也没空。我六七月才回来编辑。刚才查了下,发现阿兄对中文维基贡献良多(比起我这个烂咖)。为什么不正式注册个帐户?--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12日 (六) 09:11 (UTC)[回复]
看你几天不见人,刚才其实已经按你意思把感知器重定向到感知机的了。只是楼下的大哥不同意,回退了(不是我不支持你 :P)如果你仍然想移动回去感知机,你可以用移动功能去做,只是不知楼下的大哥会不会再次回退(你去说服他吧 ^^")
我虽然用IP编辑,但是我的身份并不秘密,不止管理员,这里好些普通用户都知道我的身份。不登入,只是省得有人吵到我的用户页头上而已,图个耳根清净而已。
其实即使登入了,那个login名又真能代表自己吗?(User:Mtr 881 yukman我都不敢说他是黄毓民了^^")坦露IP,其实比登入更能说明自己的个人资料,就真的那么需要一个登入名称那张面具吗?--123.202.64.17 2012年5月12日 (六) 09:30 (UTC)
请注意,新条目没有理由取代已存在条目,若要合并请使用移动功能。—Iokseng留言2012年5月12日 (六) 01:41 (UTC)[回复]
那么就请你来帮忙合并编辑历史如何?先谢--123.202.64.17 2012年5月12日 (六) 01:45 (UTC)
Iokseng兄,有什么办法可以针对个别编辑者的中文字体设置,显示所熟悉的编辑字体?--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12日 (六) 09:32 (UTC)[回复]
如果是字词转换,可使用{{noteTA}}模板。—Iokseng留言2012年5月14日 (一) 02:37 (UTC)[回复]

嗨,哈喽,大哥,先前你就据理力陈,Iokseng一回退就没下文了?理据就是理据,会因人而异的吗?我对你对学术的坚持的欣赏,也像滔滔江水,连绵不断……--119.247.196.95 2012年6月19日 (二) 02:49 (UTC)

查了一下,叫感知机或者叫感知器,原则上都没啥问题。perceptron翻译成“感知机”这个叫法,最先出现在cnki收录的文献里是1977年[1];“感知器"是1990年[2]。之后这两个说法大家也都用,在数量级上没有明显差异(总数来看,感知器用得比较多,但是在诸如丝绸之类的行业,会把别的地方叫“传感器”的东西也称作“感知器”)。 [1]. 国外神经控制论发展概况(上)[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7,(06):29-36. [2]蓝永川. 特征加权模糊感知器算法[J]. 电子学报,1990,(02):24-29. -- from Sunzx (Talk) 2017年4月17日 (一) 11:3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