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用户查核方针/存档0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加入讨论之前…

方针讨论

帮忙想想,有没有什么需要为zhwiki订定的规则?

方针有一个让我很头痛的是身份确认这个程序。虽然知道要在m:RFP去提,但确认这个程序是基金会要求一定要走的,但我一直找不到要怎么走,也不清楚要向基金会提供什么资讯。我有写信问过负责这件事的Cary Bass(wikimedia:User:Bastique)但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没有收到回信--Alex S.H. Lin 2007年8月7日 (二) 20:18 (UTC)

Cary Bass是专门负责这件事情的。选出checkuser后,可以直接提交到m:RFP,请求那边帮助身份的核查--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8日 (三) 14:05 (UTC)
了解…不过从Flickr的照片来看Cary好像还在台北到处玩的样子,今天还有看到他传照片上来--Alex S.H. Lin 2007年8月9日 (四) 11:13 (UTC)
(!)意见:基金会只要求提供“年满18岁”的证明,这是美国法律的要求。基金会并未要求提供其他的“身份背景”资料,英文版没有政治迫害的忧虑,中文版的情况不同,海峡两岸CU当选人所提供的“身份背景”的证明可信度极低,尤其是在当选人是领政府网管单位薪俸的情况下。你要如何避免选出代表网管单位“年满18岁”的CU?—SEEDER 2007年8月11日 (六) 02:29 (UTC)
我并不认为这需要在规定上写得死死的。订死的话这个方针就有失中立性(以后就能规定说表明住哪个地方的管理员不能参选CU...Orz)。我认为这个问题要用社群每个成员手上的那张票来过滤。怎么说咧?你如果觉得他是某国网管的话,把他过去的编辑记录挖出来,连结写上去。充分的话大家的反对票就挡得住他了。--Alex S.H. Lin 2007年8月13日 (一) 17:41 (UTC)
(!)意见: 你有些误解我的意思,“规定说表明住哪个地方的管理员不能参选”这种规定是毫无意义的。“你如果觉得他是某国网管的话,把他过去的编辑记录挖出来,连结写上去。”是不可取的自由心证,既不可靠又易制造争议,网管也不会公开声明自己是网管,同时你还需要考虑“潜水”的网管。“用社群每个成员手上的那张票来过滤”,中文维基选出不少不称职的管理员就是可能得到的结果。CU造成的问题不是用“回退”可以善后的,去看看师涛黄琦蒋世华刘荻杜导斌郑贻春 等人的例子。—SEEDER 2007年8月13日 (一) 19:05 (UTC)

申请查核用户的流程

目前想到的流程会跟申请管理员有点像,即用inputbox做提交(User:Alexsh/test),然后载入范本跟说明({{RfCU instructions}}和{{RfCU}})。

不过英文版的我可能需要常跑那边的朋友帮忙,因为我找不到他们关于投票资格、投票门槛之类的资讯。所以目前的规划是看日文版过来的(觉得他们订得算很仅慎)。

日文版的投票资格是:用户第一次编辑至提出申请的时间点要满一个月,且标准条目空间编辑过50次以上。而查核请求成立的门槛是:没有总票数限制,只要24小时内达到75%的投票数赞成,没有任何反对票就算成立。投票可投赞成、中立跟反对。

这部分我比较有意见的是:24小时会不会太短?会这样想是考量到目前zhwiki的活跃人数跟日文版比少很多(当然我的眼睛没办法看得完全,所以我看到的也不一定正确)。--Alex S.H. Lin 2007年8月7日 (二) 20:18 (UTC)

个人觉得 24 小时没有什么可能吧...中文维基的人数实在不可比较丫...个人觉得 3 / 7 日应该可以有效地令维基人知悉,讨论并投票...—妙诗人 Happy Musician(来聊聊天~) 2007年8月7日 (二) 21:16 (UTC)
喔对了,我忘了说一件事,他们会设24小时是因为:Checkuser能查得到的记录只有最近更改的一星期以内。之后的记录查不到,一定要向基金会要(而且不一定要得到)--Alex S.H. Lin 2007年8月8日 (三) 01:27 (UTC)
对不起,上面是我小白了,以为是 CU 的权限用户投票...至于而查核请求成立的门槛方面,我只想到一个极端例子: 没有总票数限制, 只有要求者投下一票赞成,应否处理。—妙诗人 Happy Musician(来聊聊天~) 2007年8月10日 (五) 17:29 (UTC)

(!)意见英文版的申请查核用户的流程“在这里”与这里,是个值得参考的流程,即使在目前没有CU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中文维基实行,结果可以由管理员送交元维基处理。英文版与元维基都没有申请查核、投票资格与投票门槛的限制。限制申请查核、投票资格与门槛没有实际的意义,IP User 永远都是资格不够的维基人,而设立投票门槛会延误查核时机。申请人提供基本证据应该是申请查核的唯一要求。元维基甚至不经投票而直接查核。 —SEEDER 2007年8月12日 (日) 02:15 (UTC)

英文版的申请查核用户流程(参考)

SEEDER 2007年8月12日 (日) 06:42 (UTC)

隐私权认知和疑虑

在中国或台湾等中文语系国家,虽然也早开创了隐私权的政策,但是普遍性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用途,真正对隐私权的认知,个人持保留的看法。不可否认华人中普遍性的破坏者并不少,Check User早就应该要有了。但是在彼此根本无法能信任的状况之下,很难让人能够找出至少两位能够使人信服的人。尤其看看中文维基的管理员政策,至今都还无法有效的作出不适任者的质疑与罢免方针,甚至现有的许多争议皆由此而起,试问如何能让人不对这Check User质疑?同时,IP不是一个最有效的侦测方式,有太多方式根本不能特定出某人。先不说利用破网去当跳板,中国封锁用户进入维基,导致多人都需要使用所谓的破网软件进来,那些又要如何去特定?再来,一个拥有Check User的使用权,必须是全公开,甚至包含个人资讯,我认为不但此人的资讯之外,也应该包括他的常用IP是否属于确认范围,例如固定使用的个人IP,或是有效可以在时段中特定某人的IP。不过如此一来,谁去做检查?同时使用代理的人就先决的否定了可以信任的条件,他们会愿意接受吗?有利有弊,还请大家三思。→ 啰唆的阿佳 2007年8月7日 (二) 23:07 (UTC)

Check User并没有要求公开个人资讯,只是要求年满18周岁,并且将可以确认真实身份的证明交给基金会备案。而基金会是不会透露这些个人资料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8日 (三) 14:05 (UTC)
(!)意见:基金会只要求提供“年满18岁”的证明,并未要求证明其他的“身份背景”资料,英文版没有政治迫害的忧虑,中文版的情况不同,海峡两岸CU当选人所提供的“身份背景”的证明可信度极低,尤其是在当选人是领政府网管单位薪俸的情况下。—SEEDER 2007年8月11日 (六) 02:21 (UTC)
善意推定,连流程、选举都还没开始这要怀疑谁呢(笑)。--RalfX2007年8月11日 (六) 06:43 (UTC)
(!)意见,“善意推定”不应引用于与安全查核有关的事务上。流程、候选人资格、推荐人资格、附议人数、选举等规定应有极高的门槛,否则又搞个类似中文维基管理员政策的死胡同(笑不出来)。—SEEDER 2007年8月11日 (六) 23:22 (UTC)
(!)意见是的,或许我们应该信任基金会,但是如果是信任基金会,请问那该如何由每位维基人去选出?是不是由基金会直接指派才对?如果要选出,在选出之前又如何先认定每位满十八岁的人都一定能信任?身份要造假在某些地区,甚至某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下就可以很简单办到,网络IP更是不能代表什么,试问如何信任?同时我也认为这绝对与“善意推定”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要以善意来推定,那即使是某位曾经是破坏者的人来申请也要以善意来对他支持?→ 啰唆的阿佳 2007年8月12日 (日) 02:07 (UTC)
以高度标准完善规章、流程、审慎选举作业是必要的,基金会也会查核CU身份,如果能够做到的最大努力都不能信任,所有的CU都不会产生了。--RalfX2007年8月14日 (二) 08:01 (UTC)
绝对同意以高度标准完善规章、流程、审慎选举作业,不过请按部就班,目前针对管理员不信任问题在中文维基都还没有有效的对策与方案的情况之下,我很难信任CU的产生会有什么好处?当然,这或许可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过我相信不否认有其他多数人都会有一样的疑虑,尤其是针对只能使用代理来的群组。这绝对不是针对他们,但是这绝对是最大的隐忧。我自己就有把握能做到在同时段甚至是同时间以不同的代理IP进入维基百科,所以我深信有更多人都可以。→ 啰唆的阿佳 2007年8月15日 (三) 17:09 (UTC)
  • 中文版要讨论出“高度标准完善规章、流程、审慎选举作业”的困难度恐怕会比台湾当年解散万年国会还难。如果大家都有雄心大志提高中文版的管理素质,不彷如同→ 啰唆的阿佳 说的“按部就班”,先将管理员的任免规章、选举流程、与管理员考核作业搞完善以后再谈CU。目前可以先仿照英语版开个“申请查核用户的页面”,有问题的个案可以在那提出,讨论的结论送交元维基的CU代为查核。—SEEDER 2007年8月16日 (四) 00:00 (UTC)
(!)意见有关“需年满十八岁以上方得以持有用户查核者权限,并向维基媒体基金会证明身份。”一事,对不了解美国法律的维基人来说可能有些误解。基金会只查核CU是否满18岁,CU只需提供满18岁的证明,基金会不管CU的身份背景。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下是儿童,满18岁以后是成年人要对自己的错误负法律责任,CU犯错不是可以简单的“回退”然后走人,犯错的CU要对造成的损害负法律责任(如果受害人追索),基金会要求CU要满18岁,说明白些就是当出纰漏时要找得到让法院打板子的屁股。美国法律对隐私的保护很严,与中港台的标准有很大的差异。—SEEDER 2007年8月16日 (四) 00:00 (UTC)

方针

这个方针是所有计划共同遵守的方针,不应该是“一项提议有关维基百科的方针、指引或流程”吧?我们目前提议的应该是中文版选出checkuser的办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8日 (三) 14:05 (UTC)

所以我在最上面就问啦。“需不需要再针对中文维基增加规则?”目前我对方针内容的着眼点在这里,基金会的铁则当然是不动,但要想想看有没有针对中文维基的现况而增加规定的必要性(这真的得想想)--Alex S.H. Lin 2007年8月9日 (四) 12:55 (UTC)
不然把中文版的方针再润一下字句好了…有些好像是机器翻还是直译,怪怪的--Alex S.H. Lin 2007年8月9日 (四) 15:11 (UTC)
请问一下在讨论选法前是否该先讨论是否须设立,个人反对设立,能解决的事太少,但衍生的问题...Meeow 2007年8月10日 (五) 12:15 (UTC)
是否需要设立CU这个问题之前在互助已经讨论过好几回了。在Wikipedia talk:Checkuser里有存档。而且,离真的要“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咧。方针没讨论,申请流程(当CU跟请求CU)没出来,现在就选的话会很Happy的XD。目前在做的就是这些该走的东西。--Alex S.H. Lin 2007年8月10日 (五) 16:49 (UTC)
(!)意见; 英文版选出checkuser须25-30人支持,支持率70-80%,既然这样是否须设立checkuser也该至少有类似标准,如果不是更严。Meeow 2007年8月10日 (五) 18:25 (UTC)
(!)意见,英文版没有政治迫害的忧虑,中文版的CU一旦出问题就可能会造成某些维基人吃长期免费皇粮,甚至家破人亡都有可能。还有需要注意的是 CU 的工作日志是不公开的(仅对其他的CU公开),几乎是没有人能监察其行为,滥权违规都很难被发现。目前中文维基连对一般管理员都还没有能力议定出一套良好的考核任免系统,考虑开放设立CU这个问题应小心谨慎从长计议。—SEEDER 2007年8月11日 (六) 01:50 (UTC)
多虑了吧?以目前大陆当局对wikipedia的封锁,上wikipedia的大陆人都是用加密代理或者tor等工具,真实IP根本查不到。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11日 (六) 07:49 (UTC)
(!)意见:
  1. 事前多虑总比事后遗憾来的好吧?
  2. 如果真如你说的“上wikipedia的大陆人都是用加密代理或者tor等工具,真实IP根本查不到。”那还需要CU做什么?
  3. 用加密代理或者跳墙等工具仍旧是有方法查出真实IP,只是比较麻烦些。—SEEDER 2007年8月11日 (六) 23:50 (UTC)
  • 在选出人选之前,先借由一系列的讨论让社群了解基金会制定这个方针的目的为何,还有未来有什么情况下会使用。也许使用加密代理等方式是查不到真实IP的,但至少可以得知用户是使用代理的ip,还有谁曾经在同一段时间内使用相同的ip,这就是查核的功能之一。
  • 我认为必须先设想CU可能使用的情况,例如SEEDER提到的政治迫害,为什么会有政治迫害的忧虑呢?请把意见陈述清楚,让社群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应该有什么方式避免。
  • 例如某些破坏行为、严重的人身攻击,有一方向当地的警察局报案,而受理报案的单位转而向维基百科要求提供一些资讯,那么CU的过程要怎么进行呢?基金会的方针允许提供这些资讯吗?
  • 英文版选出checkuser须25-30人支持,支持率70-80%。但中文的社群规模比英文版小很多,可以讨论调整门槛。--Jasonzhuocn...台湾维基社群Blog 2007年8月15日 (三) 16:00 (UTC)
  • (!)意见
  1. 维基并不反对使用魁儡编辑或是参与讨论,唯有在投票时禁止使用魁儡,现时中文版的某些人似乎将CU真正的运用方向搞反了,以中文版的破坏与魁儡使用历史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是不需要CU就可以判定的。同时目前封ip的策略是锯箭法,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真正受害的是使用浮动IP的正常用户(中文版恐怕没有几位是使用固定IP)。在同一段时间内使用不相同的ip出现是非常简单的技巧,甚至可以在同一分钟内使用十几个完全不相干的IP同时出现,不要以为这是鲜有人知的深奥的技巧,网络101都还谈不上基本知识。
  2. 不太了解“为什么会有政治迫害的忧虑呢?”这句话,你觉得中国的用户在维基编辑完全没有被政治迫害的忧虑吗?去看看师涛黄琦蒋世华刘荻杜导斌郑贻春 等人的例子。会造成政治迫害的不限于中国的CU,台湾CU也一样有可能因蓝绿红的立场对立造成问题。
  3. 以我的了解,警察局是没有资格向维基要求资讯,要等案子进入法院,有法院传票才行。台湾或中国的法院要透过外交管道经美国司法程序由美国法院提出资料要求,美国法院向维基要任何的资料维基都必须照办。这方面的问题没有必要在中文版浪费时间讨论,这是元维基与基金会的管辖范围,中文版CU连过问的资格都没有。有兴趣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与User:Aphaia直接讨论。
  4. 中文版投票时的人情票占大多数,即使不赞同也因碍于情面而以不投票代替投反对票,去看看每次的管理员投票不难明白为什么会“管理员数量虽然不少,但只有不到一半的管理员有空积极的执行站务的维护。-Jasonzhuocn 2007年8月12日12:34 (UTC)”(现在刚好有个管理员投票在进行中),很多的问题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同时目前开放中文CU受影向最大的中国使用者绝大多数都因网禁的原因无法投票,中文的社群规模不比英文版小,调整门槛只有加高而不是降低。—SEEDER 2007年8月15日 (三) 22:30 (UTC)
  • 有点偏题了,不过还是要回:
    • 讨论的用意是经由相关议题讨论的过程,让社群借由阅读讨论而一步步了解何谓用户查核方针,能不能提供资讯也是要经由讨论让社群知道能不能呀。像我就不清楚为什么师涛、黄琦、蒋世华、刘荻、杜导斌、郑贻春跟维基百科的CU有关,疑虑在哪里?
    • 管理员投票的事情,候选人能不能通过门槛,我相信这是社群的信任投票,大部分的人都在投票的时候附带了自己的意见,他有经营、他有付出、他有在协助站务、跟社群通畅的交流,这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经过思考才投下自己的一票,我相信SEEDER也是忠于自己的想法而投下反对票,也不是人情票,投赞成票的你去一个一个问,谁有碍于情面的,请他们不要客气忠于自己的意愿去投票;相对的,我第一次投反对票的是投给阿儒,尽管我跟他认识,聚会的时候我还当面跟他讨论这件事,听听他的想法,他说请我维持反对票,他也没有当面向我关说。我必须说人情票可能存在,但是说投票时占大多数,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太妥当。
    • 社群规模要看每个月参与编辑5次以上的总人数,http://stats.wikimedia.org/ZH/TablesWikipediansEditsGt5.htm 中文维基为1713人,而英文版最后的数据在2006年,当时参与每月5次以上就达到4万3千人,以2006年同期比较,中文维基的规模是英文版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英文版设计CU人选门槛时,是要在4万人的社群当中,至少有二十多人认可一个人的制度。—Jasonzhuocn 2007年8月16日 (四) 02:23 (UTC)
    • (!)意见,应该没偏题吧?如果你真觉得偏题,可以SKYPE、EMAIL讨论或是就此打住。
      • 师涛、黄琦、蒋世华、刘荻、杜导斌、郑贻春跟维基百科的CU当然没有关系,只不过举例子,不要误解。虽然那都是别的商业网站CU的杰作,维基百科的CU出错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后果,而且以中文维基的选举机制,中文CU出问题的几率会比商业网站高的多,既没有被炒鱿鱼丧失薪水袋的危险也不需考虑重选连任的问题,你是台湾维基人,万年国会应该不会陌生,管理员如有任期需要重选,会有多少人能保住坐席是个很有意思而值得探讨的问题。人情票是有些离题,就此打住。社群规模不只是看每个月参与编辑5次以上的有多少,还需要参考总注册人数有多少,你是否考虑过中文维基每个月参与编辑5次以上的总人数与总注册人数不成比例是因为不良的管理阶层与管理机制?1713人中只要拿20票就可以当选的选举设计基本上就大有问题,20票就能代表是1713人社群的信任投票离政治笑话没多大距离。如果继续以这种选举机制来建立管理阶层,中文维基每个月参与编辑5次以上的总人数能有多大幅度的成长也是很有意思而值得观察的。不过当中国使用者知道中文维基CU只要拿20票就可以当选后还有多少人对中文维基管理阶层继续保有信心?现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也许可以在维基以外的商业网站上先宣传宣传看看会有怎样的反应。—SEEDER 2007年8月16日 (四) 04:04 (UTC)

虽看不太出来CU议案卡在哪里,但针对以下两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
①选举流程:比照管理员选举办理,差异只在资格与当选门槛不同,所以这个不是问题。
②政治迫害:只要提高候选资格并严格限制CU调查权的行使时机,要利用CU做政治迫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例如规定CU的候选资格为必须已在维基活动2年以上、CU只能在社群通过CU请求时才能执行调查,任何未经社群同意而擅自使用CU调查工具的行为皆视为重大违规,立即撤销CU权限,并永久封禁。所以这个也不是问题。
--百楽兎 2007年8月16日 (四) 07:57 (UTC)

  • 不动声色在维基活动2年以上的网管数量不算少,用心观察一段时间就明白。还有需要注意的是 CU 的工作日志是不公开的,你要如何发现CU私下执行违规调查?况且还可以利用合法掩护非法来达到目的,比方说,金盾小组想要知道 XXX 到底住哪里,他们可以利用新账号先制造一连串的破坏与人身攻击的编辑,然后故意留下一些看起来似乎与 XXX 有关的蛛丝马迹,提报时一定会有人要求对 XXX 做交叉核对,由于有故意留下疑点,投票时 XXX 被剔除的几率很低,同时 XXX 为了避嫌也不会反对(XXX反对的话就刚好中奖),CU此时就可正式依社群通过的请求执行调查,当调查结果证明 XXX 是无辜的同时,金盾小组透过有网管背景的CU拿也到 XXX 的资料。百楽兔你说这个是不是问题?去分析一下最近的魁儡破坏,你会发现不少有趣事。—SEEDER 2007年8月16日 (四) 09:19 (UTC)
①若有在维基活动2年以上的“不算少”网管的话请一一点名,大可光明磊落,他们也奈何不了你。基本上“不动声色”混了两年而又想当CU的网管,在高当选门槛的设计下必遭否决,因为不会被信任。
②CU的工作日志虽不公开,但我们将会有两个CU,若仍有怀疑,我们还有廉政委员会
③如果真要搞,我也可以大胆假设金盾小组早就培养了一个或一批人才进入维基核心,哪里还需要等中文维基社群决定是否设置CU?这样子结论是不是变成“上维基很危险”呢?并不是有人会杀警夺枪,所以结论就是警察不带枪或不设警察,同理,金盾小组计划如何渗透也和中文维基要不要设CU没有关系。因为需要,所以设立,仅此考量。
--百楽兎 2007年8月16日 (四) 11:08 (UTC)
看不出设立CU的必要在那,封掉一堆代理也不能怎样,而且观察这个月的查封日志,shizhao就封了一堆编辑次数为零的IP,看来即使没有CU管理员还是有办法查到IP吧,可能只是麻烦点。个人不认为有必要再扩张管理员权限了。Meeow 2007年8月19日 (日) 07:41 (UTC)
请注意一下我说的是“编辑次数为零”,既然编辑次数为零对方又是犯了什么须要被封?Meeow 2007年8月19日 (日) 11:36 (UTC)
编辑被删除次数当然为零,书生都有标记封禁原因,你没看到吗?—SEEDER 2007年8月19日 (日) 12:35 (UTC)
被删除的页面会没有编辑纪录,IP用户专建立捣乱的页面,待页面被删除之后,便没有任何次数留下来了。—Jasonzhuocn 2007年8月19日 (日) 12:59 (UTC)
原来如此,是我疏忽了,真对不起,多谢指教。回原题,设立CU大量封禁IP的结果可能就是大量代理被封,这应该不是使用代理的维基人所乐见的吧?Meeow 2007年8月19日 (日) 23:12 (UTC)
不对,CU的功能是为了查核账号是否为傀儡,或查核是否故意登出并使用IP破坏,即CU仅为情报单位,与执行封禁的行政单位没有直接关连。--百楽兎 2007年8月20日 (一) 04:26 (UTC)
  • 设立CU的目的并不是要大量封禁IP,目前的管理员就可以封禁IP。CU 有其他的工作,例如在投票时以阻止魁儡的破坏出现。CU 不需要有条目写的好,对人和蔼可亲的特质。CU是个幕后被动的工作,不牵涉到编辑也没有与其他使用者互动的必要,但是需要有网络安全与资料分析的的经验才能将工作做好。不过中文CU的最大问题是在敏感的使用者隐私资料,利用CU手中的资料可以经由ISP查出使用者的真实姓名与住家地址,台湾前些时候有名的枪击要犯张锡铭、中国的新闻记者师涛都是经由类似的手法逮捕的。CU对台湾的使用者影响不大,但是对中国的使用者就完全不同。CU还有个与管理员不同之处,CU要对自己的错误负法律责任(例如师涛与雅虎的案子),CU需满18岁的要求是因应法律的规定而出的。—SEEDER 2007年8月20日 (一) 05:37 (UTC)
原来如此,所以身兼管理员的CU不会利用自己权限所得的资讯将IP封禁,也不会将IP交给其他管理员封禁,设立cu似乎仅对一般非IP用户有吓阻作用,对于代理非IP用户则完全无效?考虑到登出再以IP破坏,应该没什么人这样干吧,不然自己IP不就被封了,至于登出再另一账号登入破坏,之前听说好像目前管理员就可做出判断,因而无须CU,设立CU似乎不会对中文维基运作做成什么改善,除了造成一些人的安全疑虑,和干扰到一些不希望自己IP为人所知的人,例如我。Meeow 2007年8月20日 (一) 06:15 (UTC)
①原则上CU的报告不会明确透露用户的IP,只会有是不是同一IP、同一网段之类的说明,所以不用担心IP被泄露。
②管理员无法得知用户的IP,否则CU权限有何用处?
③登出进行攻击的案例:这里。--百楽兎 2007年8月20日 (一) 06:45 (UTC)
  • CU 最好是独立不具管理员身份,甚至应该是不做任何条目与讨论编辑,这样执行工作时容易保持中立的观点。CU 所产生的效果完全视该CU对网络安全与资料分析的的经验多寡而定,分析处理使用代理用户需要更上一层的技术与经验,任何方式上线都有办法追到底,串连数个代理上线的病毒散播者都抓的出来。CU的报告不会明确透露用户的IP,不过CU怎样运用不公开的那部分资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比方说是否会私下与“他人分享”。商业网站选聘CU的条件要比维基严苛的多,CU出问题都还经常会发生。至于CU会不会对中文维基运作做成什么改善,有经验的CU搭配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会带给中文维基很大的改善,如果以类似目前管理员的荐选方式选出的CU,对中文维基使用者产生的利恐怕不会比弊多。CU 的作业有些类似情治单位,工作日志是不公开的,所以如何对CU做到完善的监查考核也是个很困难的课题。—SEEDER 2007年8月20日 (一) 07:35 (UTC)
基金会的方针并没有限制说一定要有管理或行政权限的人才能做,也就是没限制资格,这点问题不大。至于你剩下的问题,我想这要在提名选CU时就要在询答页面上来做判断…这个牵涉到问题设计,我再开一节出来讨论好了--Alex S.H. Lin 2007年8月22日 (三) 18:00 (UTC)
关于上面提到的“你是否考虑过中文维基每个月参与编辑5次以上的总人数与总注册人数不成比例是因为不良的管理阶层与管理机制?”,对于网络社群来说,这样的比例算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说这已经表明维基百科社群已经趋于成熟。请参看90-9-1定律1%规则。简单的说,一个正常社群,其中1%的用户是主要参与者,9%的用户是偶尔的参与者,剩下的90%的用户基本上只是浏览而不参与。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23日 (四) 06:15 (UTC)
  • 如果1713人(每个月参与编辑5次以上)代表“90-9-1定律”中的1%,中文维基的25票当选且无任期的管理员选举制度就更不能说是整个社群的信任投票。根据以往的纪录甚至有人当选的票数是个位数,这些人在今天仍旧可以认为是整个社群的信任对象吗?英文维基管理员团队的素质比中文版要高出非常多,仅在2007年内英文维基已有27件案例,总共 37 名管理员被处以暂时或永久剥夺权限,中文版呢?—SEEDER 2007年8月23日 (四) 07:30 (UTC)

选CU时的基本询问

目前想得到的是:要对CU方针、基金会的隐私权政策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可以的话,提几个简单的case来看被提名者的反应如何。当然还有工具的应用,查到之后要怎么查、要怎么去判断是不是傀儡或是用Open Proxy之类的…还有什么?目前先想大方向,细的问题再一个一个想。--Alex S.H. Lin 2007年8月22日 (三) 18:04 (UTC)

(!)意见:

  1. 除了要对CU方针、基金会的隐私权政策有一定的认识,还要明白美国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同时更要了解出问题时要负的法律责任。
  2. 提几个简单的case来看被提名者的反应”,问卷不是很容易设计,你手头上有例子吗?
  3. 工具的应用”?有能力接CU的都有自己的工具,如果还需要别人提供工具教导如何使用,那真正是选错人了。
  4. 查到之后要怎么查、要怎么去判断是不是傀儡或是用Open Proxy之类的”,如果是类似SS的案例,不用CU就可由其所贴的文章判定是傀儡。近来发生的User:Finblanco傀儡投票事件是个CU经常会碰到的案例,Finblanco与User:DahstUser:姚活佛使用相同的IP,很容易判定,当事人也很难狡辩。至于 User:Jenny9006部分IP与User:Finblanco相同,就比较麻烦些,当事人一定会以使用相同的Open Proxy作为辩解的理由,不过在实务上使用相同的Open Proxy会有相同的IP几率很低,这时候就要看中文维基的判定标准是如何定的,比方说,“一次相同是巧合,两次相同是傀儡”。在决定CU之前一定要先讨论出正式的判定标准,否则CU的某些判定很容易造成争议。使用Open Proxy也并非无法追查到底,比方说法院对Open Proxy的传票、CU与Open Proxy管理员私下的交情、甚至以骇客(HACKER)的手法强行取得资料都是实务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不过以中文维基的性质言,一套完善的判定标准应该足以应付使用Open Proxy的个案。—SEEDER 2007年8月22日 (三) 21:17 (UTC)
一些大的、长时间设立的、速度快的proxy一堆人在用应该不是什么希奇的事,web proxy更不用说,都用google搜的话大概每个人都差不多,基本上如果IP是代理,单靠IP判断是不是同一个人实在不是很确实的事,假若中文维基不设立en:Wikipedia:No open proxies方针的话,个人还是反对设立CU,因为这对一般用户不公平,甚至可说是大至上是专找规矩用户麻烦,有心破坏和多重投票者自然会去找代理,调查规矩用户IP解决不了问题。Meeow 2007年8月23日 (四) 03:21 (UTC)
    • en:Wikipedia:No open proxies效果如何见人见志,我想至少堵绝了多数快速proxy,即便有新漏洞出现也会很快被堵上,中文版不设立CU 仍旧可以将案子送到元维基,既然如此又何必设立CU,多一层审查就多一层保障,少一点对用户隐私的侵犯,而且送元维基审查是公开的,比在中文设立CU好太多。Meeow 2007年8月23日 (四) 04:36 (UTC)
再说一次,要不要设立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很多次了,还有意见的话请到Wikipedia talk:Checkuser开讨论。meeow我认为你的回应跟这一节的讨论没有任何关系。请你注意一下。--Alex S.H. Lin 2007年8月23日 (四) 05:18 (UTC)
了解,我去互助另开一题讨论好了,抱歉离题。Meeow 2007年8月23日 (四) 10:31 (UTC)
CU和管理员权限是分开的。“怎么去判断是不是傀儡或是用Open Proxy之类的”,CU只是检查Ip是否相同的问题,是不是傀儡那是封禁的人和提出CU的人的事情--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23日 (四) 05:58 (UTC)

user:shizhao对中国大陆的维基使用者的隐私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Alexsh于2007年9月8日 (六) 09:25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

不相干的事拜拜。抱歉了妙诗,得连你的话一起陪下去--Alex S.H. Lin 2007年9月8日 (六) 09:25 (UTC)

中文维基是否须设立可私下调查所有人IP的Checkuser?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个人认为不须要,因为1 目前即使没有CU,必要时仍可送至元维基“公开的”请求调查,不须要再另设难以制约的地下情报员。2 设立CU可能会造成一些人的安全疑虑,并可能对他们产生实际危害。3 中文维基并无英日的No open proxies方针,有心规避进行破坏和重复投票者仍可轻易另觅IP进行,而即使没有CU,现有管理员已能判断相同IP不同用户的编辑,因而设立CU除损害一般守法用户隐私外并无太大用处。基于上述理由,个人认为中文维基无须设立CU,前次投票仅四人支持就使设立CU成为方针,见此Wikipedia_talk:Checkuser,请各位多发表意见,另附相关讨论页Wikipedia talk:用户查核方针Meeow 2007年8月23日 (四) 10:46 (UTC)

一︰若如此,则英文、日文版亦无须设立CU;

二︰若如此,至元维基申请CU,风险不变;

三︰欲避之者,何患无法?不管有无禁止代理服务器之规条,亦无法杜绝之;

四︰无CU,管理员只能依言谈而判定是否傀儡;

百乐兔君曰︰“因为需要,所以设立,如是而已。”,虽只一言,足以蔽之。—孔明居士 2007年8月23日 (四) 11:31 (UTC)

1No open proxies都不须要了,何须地下情报员。2不相同,多一层手续就多一层安全,公开申请和私下调查也差很多。3既然如此又何必再设CU伤害隐私,目前希望设立的理由问题多出在代理,不从这下手,反而先找一般用户麻烦,这是本末倒置。4请先解决问题根源代理。Meeow 2007年8月23日 (四) 12:07 (UTC)
  • 你是由哪里得到“私下调查”、“地下情报员”、“找一般用户麻烦”这种奇怪的认知?由你以往对CU所发的问题判断,你对有关CU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善意的建议你先对CU做个整体的了解以后再反对,以免成为笑柄。—SEEDER 2007年8月23日 (四) 19:16 (UTC)
    • 有错欢迎指正,善意就谢了,我只是对中文维基对代理的无厘头善意有点错估,现在一些人认为维基破坏和重复投票问题严重,必须设立CU方便调查所有人IP才行,但却对可隐藏IP容易造成破坏常被有心人利用的代理问题视而不见不做处理,如果调查IP是必要之恶可以,但请让人牺牲的有价值,先做出一个对隐藏IP不友善的环境,最基本的就是No open proxies,但似乎不少人认为禁不完所以不用禁,哈哈,那设立CU算什么,对规避者不做处理,连设立小小障碍都不肯,只一昧威胁规矩用户和牺牲他们隐私,叫一般规矩用户情何以堪。Meeow 2007年8月24日 (五) 06:43 (UTC)
CU不会主动调查,而是被动且在社群同意下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也仅止于被人申诉有嫌疑的用户,而非对所有用户。申诉必须提出为什么怀疑的合理理据,如果有人胡乱申诉,正常情况下社群不可能同意动用CU出来调查。如果担心CU滥用,可以对CU的运作提出你的看法,规范CU的运作。--百楽兎 2007年8月24日 (五) 07:29 (UTC)
中文维基圈子小,缺乏监督机能,CU日志又不公开,权力制衡要靠CU们自律,我不抱太多信心,若仅须被动的CU,去元维基申请也可以,也是更使人安心的方式,而且这也没解释设CU不封代理的不合理,代理才是多数破坏者有侍无恐的依仗,设CU而不封代理,看不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对用户隐私的无谓牺牲。Meeow 2007年8月24日 (五) 11:57 (UTC)
或者,我们可以让open proxies过来的用户不能匿名编辑,只允许注册用户后编辑--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24日 (五) 12:38 (UTC)
其实open proxies如果可以封锁新用户与匿名用户,而不影响到老用户是最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封锁匿名用户编辑,而在某个破坏者屡次注册新用户攻击时,应暂时封掉该open proxies的新用户编辑权限,这样对付SS君一类的持续破坏者应该很有效。—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8月25日 (六) 15:42 (UTC)
为达成此事所以所有人的IP都必须暴露在CU前,而破坏者仍可轻易另寻IP进行,使用代理多重投票和规避3RR的问题也仍无解,这种结果是造成的问题比解决的多,且用代理者被封仅须另寻代理即可,也不会被侵害隐私,设立CU应配合封禁代理才是对一般用户公平的做法。Meeow 2007年8月27日 (一) 06:56 (UTC)
CU日志公开等于暴露隐私,建议Meeow先详读中英版Wikipedia:CheckuserWikipedia:用户查核方针。--RalfX2007年8月24日 (五) 16:38 (UTC)
公布日志并非重点,无须设立才是。Meeow 2007年8月27日 (一) 06:56 (UTC)

流程:简略型还是要经过投票的冗长型?

简略型

meta:RFCU,有人提出,只要没人反对就可以查。

好处:处理迅速。
坏处:如果请求是有目的的话恐有侵犯隐私之嫌
对策:共同审核请求的依据

冗长型

ja:WP:RFCU,提出依据并开放一段时间投票,一定票数内无人反对即可查。

好处:顾及共识及个人隐私,投票也可做为审核结果的证明。
坏处:处理上较秏时,提出时间如果来不及的话可能无法查核到资料。
对策:提请人在提出时机上的判断。

--Alex S.H. Lin 2007年11月3日 (六) 18:01 (UTC)

简略型是指“CU看到请求之前没有人反对?”--Jnlin讨论2007年11月16日 (五) 15:42 (UTC)
是“一定时间内”没有人反对的话就可以查。还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例如48小时。--Alex S.H. Lin 2007年11月18日 (日) 14:49 (UTC)

希望别这样

我在大陆,我使用无界网络浏览维基百科。如果别人用这个IP恶意编辑的话,那我也就没法编辑了。—wmr (留言) 2007年11月24日 (六) 06:17 (UTC)

不懂你想表达的跟CheckUser有什么关系?--Alex S.H. Lin 2007年11月26日 (一) 06:18 (UTC)

没人愿意理吗?

没人理就我怎么决定就怎么做啰?事关大家的权益,如果都不讨论,就不要到出事才在那边又吼又叫的--Alex S.H. Lin 2008年1月29日 (二) 12:34 (UTC)

对破坏和傀儡深恶痛绝的管理员请从禁proxy下手,之后再考虑牺牲用户隐私,以彰显对隐私的重视和公平。Meeow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20:50 (UTC)

这跟禁不禁proxy其实无关,说实在话…但如果是proxy的话我个人比较倾向锁open proxy(我有点忘了,现在就算用open proxy对GFW好像效果也不太好,除非加密)。总之我现在再把方针确认一下,ok了之后选CU就直接上线了,没意见的话就照基金会的铁则来就是--Alex S.H. Lin 2008年2月1日 (五) 15:30 (UTC)
怎会无关,难道设CU只是为了要窥探用户隐私吗?到时候破坏和傀儡没有改善,只是一堆用户被无端窥探就好笑了Meeow (留言) 2008年2月1日 (五) 16:13 (UTC)
CU除了知道用户的IP来源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隐私吗? 如果没有的话,我赞成简略型。--眼镜虎 (讨论|贡献) 2008年2月2日 (六) 02:23 (UTC)
从IP就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了,例如居住地点、工作场所、就读学校,CU另外还会泄露一些电脑个人资料OS浏览器预设语言等,而且基本上对那些挂代理的没有约束力,这样不只是不公平,更是一个绝大漏洞,使CU形同虚设,一般用户平白受到CU隐私威胁,另请了解被CU绝对不是件舒服的事,可能会形成另一种打击异己的手段,而在已知晓设立CU的情况下,破坏傀儡可能会更小心翼翼隐藏身份,利用CU证明自己非本人,使得确认更为困难,而中文维基又特别在这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基本上中文维基既然开放代理都可以运作很好,实在没有必要再设立CU来制造问题。Meeow (留言) 2008年2月2日 (六) 11:29 (UTC)
中文维基百科需要CU制度管理,我们经历过了许多次有心人士的攻击,每次要CU就有特定的id跳出来反对,上一次杯葛CU制度成立的就是一个马甲。没必要为破坏者保护隐私,闹事者必须被制裁。—Jasonzhuocn (留言) 2008年2月6日 (三) 03:49 (UTC)
破坏者的判断方式是从编辑方式进行,设立CU只会让问题复杂化,一些用户似乎将CU当成万灵丹,但对弥补CU制度缺陷却拒绝讨论,更不负责任随意指控他人是马甲,这种讨论态度让人失望,更可预见CU设立会后不断伤及无辜的情形。Meeow (留言) 2008年2月24日 (日) 00:52 (UTC)

我支持简略型。--Wing (留言) 2008年2月1日 (五) 15:40 (UTC)


完成。程序设计已更改完成,可以开始选CU了--Alex S.H. Lin 2008年2月23日 (六) 13:52 (UTC)

最好废除管理员制度处理也能有这种效率就好了。Meeow (留言) 2008年2月24日 (日) 00:5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