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美学包含一套在日本等地流传已久的美学理想,其中包括(短暂而鲜明的)、(自然古色和老化之美)和幽玄(深邃优雅和微妙)。[1] 这些理想以及其他理想是日本文化和美学规范的基础,即什么被认为是有品味美丽的。 因此,虽然在西方社会被视为一种哲学,但日本的美学概念却被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日本美学现在包含各种理想; 其中一些是传统的,而另一些是现代的,有时会持续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1]

神道教与佛教[编辑]

神道教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源头。[3] 它强调自然的完整性和伦理学的特征,以及对景观赞美,它为日本美学奠定了基调。直到13世纪,神道教仍然是对日本美学的主要影响。[4]佛教传统中,一切事物都被认为是从无到有,或从无到有。这个“虚无”不是空虚的空间。它更像是一个蕴含潜在可能的空间。[5] 如果海洋代表潜在可能,那么每一件事都像波浪一样从它升起又回到它。没有永久的波浪。波浪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整的,即使是在它的顶峰。自然被视为一个充满活力整体,值得钦佩和欣赏。这种对自然的欣赏一直是许多日本美学理想、“艺术”和其他文化元素的基础。在这方面,“艺术”的概念(或其概念上的等价物)也与西方传统(见日本艺术)有很大不同。

侘寂[编辑]

“侘”(罗马化:Wabi)与“寂”(罗马化:sabi)指的是对日常生活的谨慎态度。随著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含义重叠并融合,直到它们统一为侘寂,美学定义为“不完美、无常和不完整”的事物之美。萌芽中的事物,或者说衰败的事物,比盛开的事物更能唤起侘寂,因为它们暗示著事物的短暂性。事物来来去去,就会出现来去去的征兆,这些征兆被认为是美的。在这里,美是一种改变的意识状态,可以在世俗和简单中看到。大自然的特征是如此微妙,以至于需要冷静的心智和有素养的认知才能辨别它们。[6]禅宗哲学中,实现侘寂有七个美学原则:[7]

  • 不均斉(罗马化:Fukinsei):不对称,不规则
  • 简素(罗马化:Kanso):简单
  • 考古(罗马化:Koko):基本的、风化
  • 自然(罗马化:Shizen):不做作,自然如人类的行为
  • 幽玄(罗马化:Yūgen):微妙深奥的优雅、不明显
  • 脱俗(罗马化:Datsuzoku):无拘无束、自由
  • 静寂(罗马化:Seijaku):宁静、寂静

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在自然界中发现,但可以暗示人类性格美德行为的适当性。这反过来表明,美德和合宜的言行举止可以透过对艺术的欣赏和实践来灌输。因此,审美理想具有伦理内涵,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许多部分。[8]

[编辑]

“雅”(罗马化:Miyabi)是日本最传统的审美理想之一,尽管可能不如“粋”或“侘寂”流行。 在现代日语中,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优雅”、“精致”或“典雅”,有时也被称为“令人心碎的”。

雅的贵族理想要求消除任何荒谬或低俗的事物,并“磨练礼仪语言感情,以消除一切粗暴,以达到最高的优雅”。 它表达了对美的感受性,这是平安时代的标志。 雅经常与“物哀”的概念密切相关,一种对事物短暂性的苦乐参半的意识,因此人们认为衰落中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雅”。

渋い、渋み、渋さ[编辑]

渋い(罗马化:Shibui;形容词)、渋み(罗马化:shibumi;名词)或渋さ(罗马化:shibusa;名词)是日语单词,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美学或简单、微妙和不显眼的美。这个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初指的是酸味或涩味,例如未成熟的柿子的味道。 Shibui 仍然保持字面意思,并且仍然是甘い(罗马化:amai)的反义词,意思是“甜蜜”。像粋和侘寂等其他日本美学术语一样,渋い可以适用于广泛的主题,而不仅仅是艺术或时尚。

渋さ包括以下基本素质:

  1. 渋い对象总体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它们包含微妙的细节,例如纹理,平衡了简单性和复杂性。
  2. 这种简单与复杂的平衡确保了人们不会厌倦“涩涩”的物体,而是不断发现新的含义和丰富的美感,使其审美价值逐年增长。
  3. 渋さ不能与“侘”或“寂”混淆。尽管许多侘寂或寂的对像是渋い,但并非所有渋い对像都是侘或寂。 侘或寂对象可能更剧烈,有时会将故意的缺陷夸大到可能看起来是人造的程度。 渋さ对像不一定是不完美或不对称的,尽管它们可以包含这些特性。
  4. 渋さ在优雅与粗犷或自然与内敛等对比鲜明的美学概念之间游刃有馀。

[编辑]

粋(平假名:いき,罗马化:Iki)是日本的传统审美理想。粋的基础被认为是在江户时代江户的都市商人阶层町人中形成的。 粋是简单、精致、自发性和独创性的表达。它是短暂的、直接的、可衡量的、无意识的。粋并不过分精致、自命不凡、复杂。 粋可能表示个人特征,或表现出人类意志意识的人工现象。粋不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但可以表达为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或人类的本性。 粋这个词通常在日本文化中用来描述具有审美吸引力的品质,当应用于一个人时,他们所做的或拥有的,构成了高度的赞美。粋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虽然与侘寂无视完美相似,但粋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包含与精致和天赋相关的各种特征。感性的雅致表现可以是粋。在词源上,粋的词根意味著纯洁和纯粹等概念。然而,它也承载著对生活的爱欲。[9]

序破急[编辑]

序破急(罗马化:Jo-ha-ky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日本传统艺术的变化模式和发展的概念。 或可粗略地翻译为“开始、中断、快速”,它意味著一种节奏,开始缓慢,加速,然后迅速结束。 这一概念适用于日本茶道剑道传统戏剧雅乐以及传统的协作链接诗形式连歌(罗马化:renga)和连句(罗马化:renku,或称俳谐の连歌,罗马化:haikai no renga)的元素。[10]

幽玄[编辑]

幽玄(罗马化:Yūgen)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个词的确切翻译取决于上下文。 这个词取自日本古代哲学文献中。幽玄的意思是“昏暗”、“深沉”或“神秘”。 在对日本和歌的批评中,用来形容诗中隐约暗示的事物的微妙深奥,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藤原定家所描述的十种正统风格之一)。

幽玄暗示了无法言说的东西,但这并不是对另一个世界的暗示。[11] 它是关于这个世界,这个经历。 下述这些都是感受幽玄的途径:

看著夕阳淹没在在覆满鲜花的山头。

漫步在一个无尽的树海里,没有想过回头。

站在岸边凝视著远方的船消失在岛屿后方。

漫思那些在云层间忽隐忽现般飞行的野鹅们的飞行路径,

和竹枝间交叠的细微树影。

世阿弥

世阿弥是能剧戏剧艺术形式的先驱,并撰写了经典的戏剧理论著作《风姿花传》。 他使用自然的图像作为永恒的隐喻。 例如,“银碗中的雪”代表“宁静之绽放”。

芸道[编辑]

芸道(罗马化:Geidō)指的是各种日本传统艺术学科:能剧华道(花艺)、书道(日本书法)、茶道和焼物(陶器)。所有这些学科都带有伦理美学内涵,并教导人们对创造过程的欣赏。[8] 为了在他们的训练中引入纪律,日本武士效仿了透过称为“型”或“形”(罗马化:kata)的规定形式系统化实践的艺术的例子。战斗技巧的训练结合了艺术的方式(芸道)、艺术本身的实践,以及灌输美学概念(例如,前述之“幽玄”)和艺术哲学。这导致格斗技术被称为战斗艺术。所有这些艺术都是一种内隐知识沟通的形式,人们可以透过对这种内隐知识方面的鉴赏来回应它们。

圆相[编辑]

详见圆相

审美观与日本的文化认同[编辑]

由于其性质,日本美学比西方美学通常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学者池上英子曾在其著作揭示一段复杂的社会生活史,其中审美理想成为日本文化认同的核心[12];她揭示了表演艺术、茶道和诗歌中的网络如何塑造隐性文化实践,以及礼仪和政治是如何密不可分的。她论述道,西方文化中通常分散的东西,如艺术和政治,已经并且现在都明显地融入了日本。

西方观念传入日本后,日本和非日本人都用西方价值观重新审视侘寂美学理想。 因此,最近对美学理想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观点和西方哲学[13]

日本美学与科技[编辑]

作为对日本美学和技术这一广泛主题的贡献之一,有人建议精心策划的流体动力学事件的高速相机照片能够以日本特有的方式捕捉这种自然现象的美丽。[14]

美食[编辑]

许多传统的日本审美标准体现在日本料理的不同元素中,并作为其一部分进行讨论[15];请参阅怀石料理条目以理解更精细的表达方式。

可爱い[编辑]

自 1970 年代起,可爱い(意即可爱)的概念成为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16]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爱在日本越来越被接受为日本文化民族认同的一部分。 学者杉山知之认为,“可爱”植根于日本崇尚和谐的文化。社会学者栗田宣义曾表示,可爱是一个“神奇的词”,涵盖了一切在日本是可以接受和可取的。[17]

参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Japanese Aesthet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引证错误:带有name属性“stanford”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 ^ Teaching Japanese Aesthetics. [200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3. ^ Herbert, Jean. Shinto; at the fountain-head of Japan. Stein and Day. 1967. ASIN B0006BOJ8C. 
  4. ^ Prusinski, L. Wabi Sabi, Mono no Aware, and Ma: Tracing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through Japanese History. undefined. 2013 [2021-07-16]. S2CID 190461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英语). 
  5. ^ Koren, Leonard. Wabi 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 Berkeley, CA: Stone Bridge Press. 1994. ISBN 1-880656-12-4. 
  6. ^ What Is Wabi-Sabi?.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2). 
  7. ^ The nature of garden art. [200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7). 
  8. ^ 8.0 8.1 Carter, Robert E. Japanese arts and self-cultivation. New York, NY: SUNY Press. 2008. ISBN 978-0-7914-7254-5. 
  9. ^ Taste of Japan.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30). 
  10. ^ Zeami. "Teachings on Style and the Flower (Fūshikaden)." from Rimer & Yamazaki. On the Art of the Nō Drama. p20.
  11. ^ Zeami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Yūgen (PDF).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6-25). 
  12. ^ Ikegami, Eiko. Bonds of Civility: aesthetic network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Japanese cultur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60115-0. 
  13. ^ Japan - the society.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14. ^ Tosa, Naoko, Yunian Pang, Qin Yang, and Ryohei Nakatsu. Pursuit and Expression of Japanese Beauty Using Technology. Arts. 21 March 2019, 8: 38. doi:10.3390/arts8010038可免费查阅. 
  15. ^ Japanese Foodways, Past and Pres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0, By Eric C. Rath, Stephanie Assmann
  16. ^ Diana Lee, "Inside Look at Japanese Cute Cultu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10-25." (September 1, 2005).
  17. ^ Quotes and paraphrases from: Yuri Kageyama. Cuteness a hot-selling commodity in Japan. Associated Press. June 14, 2006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