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7°45′56″N 114°31′10″E / 37.76556°N 114.51944°E / 37.76556; 114.51944

元氏縣
元氏縣天際線
元氏縣天際線
元氏縣在石家莊市的位置
元氏縣在石家莊市的位置
坐標:37°45′26″N 114°31′18″E / 37.75718°N 114.52171°E / 37.75718; 114.5217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河北省石家莊市
語源趙國公子元[1]
政府駐地城區街道
下級行政區
16
面積
 • 總計675.29 平方公里(260.73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底)
 • 總計39.27萬人
 • 常住人口2,010年41.85萬人[2]
語言
 • 母語方言多數屬晉語張呼片[3]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051130
電話區號311
車輛號牌冀A
行政區劃代碼130132
毗鄰

贊皇縣元氏縣趙縣


最大湖泊蟠龍湖(水庫)
網站元氏縣人民政府

元氏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石家莊市所轄的一個,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區相鄰,北與鹿泉區相鄰。東西向39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常山路89號。

元氏縣是中國自古至今沿用古名稱從未改名的古縣之一。西漢時期是恆山郡治所[a],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元以此地為封地,因此稱為元氏[1],之後此地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均被不同政權所治。中國抗日戰爭之後,元氏縣先後曾與ㄏㄨㄞˊ鹿縣(今鹿泉區)與高邑縣合併,也曾與贊皇縣併入,後於1962年3月元氏縣恢復原建制。1993年6月30日,河北省成立了新的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元氏縣歸屬石家莊市,成為市轄縣至今。2011年,元氏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命名為「千年古縣」[4]

歷史[編輯]

位於元氏公園內的公子元雕像

古代[編輯]

上古時期,元氏一帶是黃帝之子玄囂的降居地,也稱為青陽,遷居於古稱常山郡內的泜水河邊[5][6]

先商時期,古泜水與石濟水所流經之地,約在今石家莊以南邢臺以北地區,之子昭明遷居於砥石,大致位置位於常山郡元氏一帶[7]

春秋時期,元氏縣屬鮮虞國晉國之中。

戰國時期,元氏縣後屬中山國,後被三家分晉,又軧國廢於元氏縣。

西漢時期,元氏縣為恆山郡治所戰國初,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元氏屬趙國之後,公子元封於此,由此該地得「元氏」名稱[8]。秦兼併趙國之後設郡,元氏屬鉅鹿郡[9]。西漢初年(前204年)漢高祖劉邦設置元氏縣,屬恆山郡,郡治設在元氏縣,後屬真定縣。後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稱常山郡[10],漢景帝時期改稱常山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將真定國併入常山郡,之後郡改稱常山國,與周圍中山國趙國鉅鹿郡之間的轄境發生一定變化,統縣減少到13個,但治所仍在元氏縣。

三國時期,常山郡西南分置樂平郡,元氏縣歸屬趙國,範圍進一步縮小,郡治遷移回漢初的真定縣(今正定縣)。西晉時期,元氏縣也歸屬趙國,此時統縣減少到8個,不過恆山仍在境內上曲陽縣西北。

南北朝時期,元氏屬魏國冀州部常山郡,郡治遷至真定。魏太和六年(232年),封常山郡為趙國,元氏改屬趙國。北魏時期,元氏改屬趙郡。北齊天寶五年(554年),廢元氏縣[11]

隋朝時期,隋文帝六年(586年)又置元氏縣,屬趙州[12],縣城位於槐河北岸(今槐陽鎮名稱由來)。

唐朝,元氏也屬趙州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時屬趙州、後周時改屬鎮州宋朝慶曆八年(1048年)改鎮州為真定府。元朝時期,元氏縣隸屬真定路明朝清朝,元氏均屬直隸真定府[b]

近現代[編輯]

中華民國建國之後,民國二年(1913年)元氏縣屬范陽道。民國三年(1914年)范陽道改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為,此時元氏縣直屬中華民國河北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河北省化為17個行政督察區,元氏屬第12行政督察區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9月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一專署,元氏縣屬於該專署。1940年9月,元氏縣歸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1941年1月,元氏縣改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一專區。1943年1月,獲鹿縣路南區域併入元氏縣,兩縣並稱「元獲縣」。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元氏縣仍屬太行區一專區。1945年,河北省高邑縣贊皇縣、元氏縣以三縣首字為名取名「高贊元聯合縣」。1946年劃歸太行解放區[13]

1947年12月,元氏縣全境屬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元氏縣劃歸邢臺專區,同年8月劃歸石家莊專區。1958年,高邑縣與元氏縣兩縣再合置,行政中心在今河北省元氏縣槐陽鎮,同年又與贊皇縣合併改設元氏縣。1960年5月,石家莊專區撤銷,元氏縣改屬石家莊市。1961年石家莊專區再次復設,元氏縣重回。1962年3月,元氏、贊皇、高邑三縣分制,元氏縣恢復原建制[13]

2009年6月,由於該縣城管違規向「黑出租車」司機過多收取停車費,導致出租車集中停放的該縣文化宮廣場發生群體性事件。事後石家莊紀委下令裁撤該縣城管,卻造成該縣小販雲集,出現類似「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景象。2010年初,該縣重新組建城管,但其職能已大大弱化[14]

2010年8月1日下午,元氏縣井元公路南佐鎮路段發生鏟車衝撞事件。一名鏟車司機駕駛鏟車多次衝撞路人、車輛與房屋,最終造成數十人死傷。

行政區劃[編輯]

元氏縣下轄8個、7個

槐陽鎮、​殷村鎮、​南佐鎮、​宋曹鎮、​南因鎮、​姬村鎮、​北褚鎮、​馬村鎮、​東張鄉、​趙同鄉、​蘇村鄉、​蘇陽鄉、​北正鄉、​前仙鄉黑水河鄉

其中的北褚鎮於2014年4月30日由改為[15]

人口[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元氏縣常住人口為392710人。

地理[編輯]

元氏縣位於太行山脈東、河北省中南部,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總面積849平方千米,城區面積11.82平方千米[16][17]。距離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約30千米,屬近郊縣。2014年9月,石家莊市將欒城縣劃為市轄區欒城區[18],自此元氏縣成為石家莊市南部的第一個縣。

地貌[編輯]

元氏縣整體地勢呈「西高東低」的形態,西部地區為山區,占地面積289.8平方公里;中部地區屬丘陵地帶,占地面積86.1平方公里;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占地面積305.1平方公里。城區整體位於平原地帶。主要山峰有封龍山磨寨山。磨寨山是境內最高點,海拔1136米,位於元氏縣西部與井陘縣交界處。境內最低點位於建安村,海拔48米。

元氏縣沒有天然湖泊。境內有瀦龍河槐河兩大河流,但由於八一水庫贊皇縣白草坪水庫的建立導致兩條河流處於乾涸狀態。

氣候[編輯]

氣溫[編輯]

元氏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16]。全縣年平均氣溫11℃-13℃。極端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25.3℃。年平均日照2623小時,無霜期192天。

降水[編輯]

全縣年均降水529.5毫米。時間分布上,年降水量最多1137.4毫米,最少199.9毫米。空間分布上,低山區降水量多於平原區。曠村一帶年均降水567毫米為最多,萬年一帶年均降水411毫米,為最少。每年5至9月為雨季,10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交通[編輯]

新元高速公路(原京港澳高速公路)縱穿元氏縣南北,為該縣境內唯一一條高速公路,其次還有107國道途經該縣。此外石家莊市邢臺市石邢公路元氏段於2011年開始拓寬工程,2014年底整體完工,成為一級公路

京廣鐵路在元氏縣設有火車站,為該縣境內唯一一座火車站。

經濟[編輯]

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元氏縣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到了末期,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1.7億元,年均增長達13.8%,2001年達到33.9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1.2%、14%和15.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6%,2001年達到1.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4%和9%[19]

文化[編輯]

方言[編輯]

元氏縣方言的內部差異明顯,最大差異在於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之差。縣城西部由於交通不便、經濟較東部落後、與外界接觸較少,故其語言較多保留了最初的元氏方言;而縣城東部由於交通便利、與外界溝通較多,故其語言受普通話的影響較多,雖語調接近方言,但用詞方面略接近於普通話。

戲曲[編輯]

元氏縣龍正村李氏家族擁有流行於當地的一種民間戲曲「樂樂腔」,表演形式與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類似,但其唱腔較為獨特並且未有發現與現存的任一劇中有很深的淵源。

樂樂腔雖唱腔獨特,但其文字記錄甚少,幾乎只有口傳。先前演出的老演員現在已經相繼逝世,而新一代對其積極性並不高。故此一些專家提議應對該劇種加以搶救,否則可能會永久消失[20]

文物[編輯]

元氏縣的北白樓村遺址西張村遺址及後來的李村商代遺址等可以證明元氏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1978年和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西張村先後發現兩座西周時期的古墓,出土了青銅器34件、玉器5件,其中包括漢代陶井遺蹟和大攸鼎,叔ㄑㄩㄢˊ父鼎、攸鼎臣諫簋、叔ㄑㄩㄢˊㄧㄡˇ4件青銅器。工作者在其中的5件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但其銘文約四分之一的字現今早已不通用[21]

2006年5月25日,位於元氏縣殷村鎮故城村常山郡故城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水北調中線施工時期,原規劃中途經該遺址。正巧在前期勘測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到故城村調研視察得知這一情況之後立刻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之後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在原遺址幾百米外繞城一圈得以改線,使得擁有2000多年歷史文化的遺址被完整保留[22]

相關條目[編輯]

注釋[編輯]

  1. ^ 今殷村鎮內的常山郡故城即是西漢時期的遺址。
  2. ^ 亦有說法稱正定府。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漢書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師古曰:「闞駰雲趙公子元之封邑,故曰元氏。」
  2. ^ 元氏縣歷史沿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區劃網。(簡體中文)
  3. ^ 《元氏方言志》
  4. ^ 元氏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元氏縣人民政府。
  5. ^ 《路史·卷十四》:玄囂姫姓降居泜水,史記元囂降居江水即泜水今之湔泜水,大戴禮青陽降居泜水又誤以玄囂為青陽也。
  6. ^ 《說文解字·水部》泜:水。在常山。從水氐聲。
  7. ^ 丁山遺著. 商周史料考證. 中華書局. 1988.3: 17. ISBN 7-101-0046-8/H·4
  8. ^ 元氏縣歷史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元氏縣人民政府。(簡體中文)
  9. ^ 《元和郡縣圖志》卷17:冀州之域。周為并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戰國時屬趙。秦兼天下,為鉅鹿郡之地。漢高帝三年,韓信東下井陘,擊破陳余、趙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恆山郡,因恆山為名。
  10. ^ 《元和郡縣圖志》卷17: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兩漢恆山太守皆理於元氏,晉理於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
  11. ^ 《元和郡縣圖志》卷17:晉屬趙國,高齊廢。
  12. ^ 《元和郡縣圖志》卷17:隋開皇六年又置元氏縣,屬趙州。皇朝因之。
  13. ^ 13.0 13.1 元氏县历史沿革. 石家莊熱線.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中文(中國大陸)). 
  14. ^ 河北元氏4年前取消城管:縣城現「清明上河圖」場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15. ^ 我县北褚乡撤乡改镇. 元氏縣人民政府.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中文(簡體)). 
  16. ^ 16.0 16.1 元氏县概况. 石家莊熱線.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中文(中國大陸)). 
  17. ^ 宜居縣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18. ^ 国务院批复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14年9月23日 [2015年1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11日) (中文(中國大陸)). 
  19. ^ 元氏县. 河北新聞網.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8) (中文(中國大陸)). 
  20. ^ 元氏县风俗物产:乐乐腔. 河北新聞網. 2014-06-19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中文(中國大陸)). 
  21. ^ 河北元氏县地名逾千年 西周时为車氐国属地. 中國新聞網. 2013-11-28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中文(中國大陸)). 
  22. ^ 石門訪古—常山郡故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訊網。(簡體中文)
  • 《元氏縣誌》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