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鄧文翬(1879年—1957年)原名文輝,號翥青江西省峽江縣仁和鄉北泉村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2]

生平[編輯]

鄧文翬是清朝秀才[1]1903年左右,和蔡突靈彭素民等人在南昌創建「易知社」,在宜豐創建「我群社」,宣傳革命。[2]1905年,入江西大學堂。1906年初,法國天主教神父王安之刺殺南昌縣知縣江召棠(此即「南昌教案」),鄧文翬與「易知社」藉機宣傳,激發民憤,民眾用棍棒、石塊打死了王安之。同年農曆十二月四日,鄧文翬參加劉道一等人發動的萍瀏醴起義。起義失敗,劉道一在長沙瀏陽門外被處決,鄧文翬作詩:「生小豪情俠恨多,錐秦心思未消磨;風寒易水臨岐宴,夢冷咸陽擊築歌;杜宇三更蒸市月,踏夷萬頃洞庭波;九嶷碧色萇宏血,死後誰人夜枕戈。」[1]

1907年夏,鄧文翬考取官費到日本留學,經黃興宋教仁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進入東斌陸軍學校學軍事。1907年8月,鄧文翬與彭素民張百祥焦達峰孫武等人在日本東京創辦共進會,鄧文翬被推舉起草章程及宣言。1908年,接替張百祥為共進會第二任會長。[1][2]1909年農曆八月[1](一說1908年秋[2])從日本回國。到江西南昌後,聯絡「易知社」,於1909年成立共進會江西分會,自任分會會長。[1]

1911年武昌起義建立鄂軍都督府,鄧文翬從香港到武漢,因為和孫武在新軍訓練問題上意見不合,乃回江西組建軍隊。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鄧文翬為革命軍參議、十四旅旅長,兼江西革命軍司令,駐南京。後所部遣散,鄧文翬到廬山閒居。1913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同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起義,二次革命爆發,鄧文翬任湖口警備司令。二次革命失敗後,李烈鈞逃到日本,幫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東京成立,鄧文翬任江西分會長。[1]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鄧文翬任粵軍參議。1919年9月,任駐粵贛軍總指揮。1923年,以孫中山為大元帥的廣州大元帥府成立,鄧文翬任大元帥府顧問,策劃北伐。同年,蔡成勛主政江西,鄧文翬從廣州回江西任江西督軍公署顧問。1924年,鄧如琢方本仁驅逐蔡成勛,主政江西,鄧文翬仍任原職,兼任吳城統稅局長。任內聚斂錢財。1926年,北伐軍擊潰鄧如琢光復南昌後,鄧文翬避居上海,購買房產經商。[1]

1931年,中國國民黨部分人士成立西南政府,鄧文翬到廣州任河南中部救國軍司令,到河南從事反對蔣介石活動。失敗後回到上海。[1]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攻佔上海,鄧文翬攜家回到家鄉峽江居住。1941年,一度被汪精衛政權聘為高級參議。1942年,應新四軍之邀赴蘇北,奉新四軍之命聯絡南京、上海一帶的汪精衛政權軍隊抗日,但沒有成功。[1]

1948年,應李濟深章伯鈞邀請,到香港商討倒蔣事宜。後來回南昌組織「第七軍區司令部」、「戒嚴司令部」,自任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昌後,武裝被解散。鄧文翬歷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員。[1]

1957年,鄧文翬逝世,享年78歲。[1]

家庭[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肖才明,贛鄱精英-愛國民主人士鄧文翬,峽江政協,2013-11-04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
  2. ^ 2.0 2.1 2.2 2.3 章開沅,辛亥革命辭典,武漢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