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Aizag/工作區15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鋪道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解密的原「鋪道行動」計劃預想圖
規模台灣方面:412,520人
廈門方面:151,330人
合計563,850人
行動種類戰役
目標台灣廈門
實施方美國海軍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作戰單位第10軍團
計劃者切斯特·尼米茲
指揮者施蒙·玻利華·巴克納英語Simon Bolivar Buckner Jr.
列治文·凱利·特納英語Richmond K. Turner
羅伊·蓋格
雷蒙德·斯普魯恩斯
開始時間1945年2月15日
結果未執行

鋪道行動[1][2](英語:Operation Causeway,日語:コーズウェー作戦[3],又譯作堤路作戰[4]堤道作戰[5]棧道作戰[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美軍所制定的攻佔台灣廈門計劃,由於若干原因最終並未實施,並將主攻目標轉為菲律賓呂宋島

背景[編輯]

美軍反攻的戰略[編輯]

時至1942年,日軍在太平洋與東亞佔領的地區。

台灣於1895年因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而割讓給日本[7],在後者建設下走向現代化,並修築大量軍事設施,其機場數量高達67座,為當時全球密度最高者[8]。1937年中日爆發全面戰爭後,台灣同樣作為日本空軍基地,多次從當地跨海轟炸中國[9],而在太平洋戰爭也將作為「南進政策」的重要戰略跳板與補給站[10]。在1941年7月,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就任美國駐菲律賓陸軍總司令,為保障菲律賓北部的安全,計劃將在戰爭爆發後轟炸台灣空軍基地,然而此一行動的前提是麥克阿瑟得以湊齊B-17轟炸機達100架,而當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7日爆發時,麥克阿瑟手上僅35架B-17,且後者在12月8日清晨2時30分得知珍珠港受到攻擊後直到上午11時30分才下令轟炸台灣[11]。美軍轟炸機還在裝配炸彈,日軍便從台灣起飛108架轟炸機以及伴隨護航的34架戰鬥機,轟炸美軍集結轟炸機的格洛克機場伊巴機場,美軍飛機大量被毀、僅在開戰第一天遠東空軍的戰力便被基本消滅[12],日軍得以在無抵抗的情況下大舉登陸菲律賓。最終麥克阿瑟乘船逃至澳洲,而日軍的「南方作戰」在三個月的時間裏攻佔了西太平洋大半地區[13]

1942年3月17日,盟國改組已形同解散的「美英荷澳司令部」為太平洋戰區以及西南太平洋戰區英語South West Pacific Area (command)兩大戰區司令部,分別由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統帥,其中太平洋戰區又分作北中南三區,而北中兩區亦由尼米茲親自指揮[14]。日軍的進攻一直到1942年6月,日本海軍於中途島戰役受到嚴重損失、進攻力量大為削弱,戰事才逐漸往有利於美國的方面發展。1943年2月,日軍從耗時半年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撤退,此後戰略主動權轉移至美軍手中,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開始發展一份擊敗日本的新戰略計劃,基本假定為美軍必須進攻日本本土始能結束戰爭,對日本的猛烈轟炸為入侵的先決條件,而這又必須利用中國東部的機場。為了發展和確保空軍基地,美軍又必須在南中國海岸上至少佔領一個大型港口,而為確保這一港口與同時切斷日軍通往南方的海上交通線,美軍又必須控制整個南中國海,為控制此一區域,美軍劃定在中國南方沿海、台灣與呂宋島構成的戰略三角中發展空軍、海軍以及後勤基地。為控制此一「戰略三角」,美軍又要確保菲律賓南部或中部有空軍基地以抵禦日本在呂宋的空中武力,屆時可能要在菲律賓中南部建立中繼站,以向呂宋、台灣或中國沿海發動兩棲攻擊[15]

依此構想,太平洋的美軍大致分為兩條路線朝「戰略三角」進攻:

  • 一、由麥克阿瑟所主導,以澳洲為基點,沿着新畿內亞棉蘭老為軸心推進,也意味着美軍將先收復菲律賓再北上攻至日本本土,是為西南太平洋路線。
  • 二、即先奪取吉爾伯特馬紹爾加洛林群島的關鍵島嶼,之後推進到馬里亞納群島和台灣,進入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在當地建立起最終擊敗日本的戰略據點,此為海軍堅持的中太平洋路線,由尼米茲和海軍作戰部長恩斯特·金恩所主張。

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採取何種進攻路線爭論許久,直到1943年5月,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盟軍放棄經由阿留申群島、東南亞地區或是中國反攻,改而採取橫越太平洋進行。到了1943年8月,羅斯福總統與邱吉爾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會議」中修正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太平洋作戰計劃,太平洋戰區的部隊將會由吉爾伯特、馬紹爾指向帕勞群島,西太平洋戰區部隊則從所羅門群島,沿着新畿內亞推進,此後的戰略目標則待研究後決定。1943年11月,尼米茲發起塔拉瓦戰役,為中太平洋軸線上的首次美軍進攻,僅在數天戰鬥後便成功奪取該島。

花崗石戰役計劃[編輯]

1943年12月27日,尼米茲完成下一階段戰略進攻計劃——「花崗石戰役計劃」(Campaign Plan Granite)之制定,後於1944年1月15日頒佈,該計劃內容涵蓋美軍於太平洋至11月前的各階段作戰,之後由於西進過程較預想來得順利,尼米茲又在1944年6月3日頒佈「花崗石戰役計劃第二號」(Campaign Plan Granite II),內容包含六月向馬里亞納群島發動攻勢,直到攻取台灣為止。

計劃內容[編輯]

作戰指導[編輯]

佈署部隊[編輯]

統治機關[編輯]

菲律賓還是台灣?[編輯]

參謀長聯席會議[編輯]

形勢轉變[編輯]

取消[編輯]

美軍重新審視「鋪道行動」的戰損預判,以決定是否值得推行此作戰,主要考量下列五項要素:

  • 一、日軍特攻衝撞對泊區艦艇與海上艦隊造成損害的輕重
  • 二、搶灘登陸時岸灘決戰日軍的強弱
  • 三、登陸後美日兩軍主力決戰雙方動用兵力大小
  • 四、山地游擊掃蕩戰拖延時程的長短
  • 五、台灣民眾全民皆兵、實行「玉碎」意願的高低

至1945年2月,中美合作所再獲情報,任駐台澎日軍大幅徵召台灣青年入伍,使其守備兵力增至275,606名官兵。

日軍在台灣的佈防[編輯]

動員與築城建設[編輯]

防禦佈署[編輯]

作戰指導[編輯]

後續[編輯]

儘管美軍放棄攻台,但後者並未就此脫離戰事,1944年10月12日至18日,美軍為掩護菲律賓登陸行動,第38特遣艦隊對台北發動大規模空襲,因而爆發大規模海上空戰。1944年10月,「台灣小組」解散,葛超智轉調至華盛頓海軍情報處台灣組,任普林斯頓及哥倫比亞大學內的海軍軍政學校講師與研究員,葛超智於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從事台灣有關資料的翻譯,而在普林斯頓學院製作地圖,然而後者的執行官不喜歡台灣且對佔領計劃不滿,不願該計劃具重啟的可能,下令銷毀所有地圖,從而完全結束美軍的攻台計劃。1945年4月,原計劃用於台灣的美軍部隊轉而投入激戰長達兩個月的沖繩戰役,是役日軍和沖繩平民死亡各有近10萬人,美軍則約12,000人,靜宜大學教授蘇瑤崇推斷若此戰發生於較沖繩十倍大小的台灣島上,居民受到的生命與財產損失估計也將達上述數字數倍之多[16]。亦有觀點認為若美軍佔領台灣、成立軍政府管轄,戰爭結束後交給蔣中正的國民政府的可能性便小[17]

註腳[編輯]

參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