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工作区15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铺道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解密的原“铺道行动”计划预想图
规模台湾方面:412,520人
厦门方面:151,330人
合计563,850人
行动种类战役
目标台湾厦门
实施方美国海军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作战单位第10集团军
计划者切斯特·尼米兹
指挥者西蒙·玻利瓦尔·巴克纳英语Simon Bolivar Buckner Jr.
里士满·凯利·特纳英语Richmond K. Turner
罗伊·盖格
雷蒙德·斯普鲁恩斯
开始时间1945年2月15日
结果未执行

铺道行动[1][2](英语:Operation Causeway,日语:コーズウェー作戦[3],又译作堤路作战[4]堤道作战[5]栈道作战[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军所制定的攻占台湾厦门计划,由于若干原因最终并未实施,并将主攻目标转为菲律宾吕宋岛

背景[编辑]

美军反攻的战略[编辑]

时至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与东亚占领的地区。

台湾于1895年因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而割让给日本[7],在后者建设下走向现代化,并修筑大量军事设施,其机场数量高达67座,为当时全球密度最高者[8]。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后,台湾同样作为日本空军基地,多次从当地跨海轰炸中国[9],而在太平洋战争也将作为“南进政策”的重要战略跳板与补给站[10]。在1941年7月,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就任美国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为保障菲律宾北部的安全,计划将在战争爆发后轰炸台湾空军基地,然而此一行动的前提是麦克阿瑟得以凑齐B-17轰炸机达100架,而当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2月7日爆发时,麦克阿瑟手上仅35架B-17,且后者在12月8日清晨2时30分得知珍珠港受到攻击后直到上午11时30分才下令轰炸台湾[11]。美军轰炸机还在装配炸弹,日军便从台湾起飞108架轰炸机以及伴随护航的34架战斗机,轰炸美军集结轰炸机的格洛克机场伊巴机场,美军飞机大量被毁、仅在开战第一天远东空军的战力便被基本消灭[12],日军得以在无抵抗的情况下大举登陆菲律宾。最终麦克阿瑟乘船逃至澳大利亚,而日军的“南方作战”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西太平洋大半地区[13]

1942年3月17日,盟国改组已形同解散的“美英荷澳司令部”为太平洋战区以及西南太平洋战区英语South West Pacific Area (command)两大战区司令部,分别由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统帅,其中太平洋战区又分作北中南三区,而北中两区亦由尼米兹亲自指挥[14]。日军的进攻一直到1942年6月,日本海军于中途岛战役受到严重损失、进攻力量大为削弱,战事才逐渐往有利于美国的方面发展。1943年2月,日军从耗时半年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撤退,此后战略主动权转移至美军手中,因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开始发展一份击败日本的新战略计划,基本假定为美军必须进攻日本本土始能结束战争,对日本的猛烈轰炸为入侵的先决条件,而这又必须利用中国东部的机场。为了发展和确保空军基地,美军又必须在南中国海岸上至少占领一个大型港口,而为确保这一港口与同时切断日军通往南方的海上交通线,美军又必须控制整个南中国海,为控制此一区域,美军划定在中国南方沿海、台湾与吕宋岛构成的战略三角中发展空军、海军以及后勤基地。为控制此一“战略三角”,美军又要确保菲律宾南部或中部有空军基地以抵御日本在吕宋的空中武力,届时可能要在菲律宾中南部建立中继站,以向吕宋、台湾或中国沿海发动两栖攻击[15]

依此构想,太平洋的美军大致分为两条路线朝“战略三角”进攻:

  • 一、由麦克阿瑟所主导,以澳大利亚为基点,沿着新几内亚棉兰老为轴心推进,也意味着美军将先收复菲律宾再北上攻至日本本土,是为西南太平洋路线。
  • 二、即先夺取吉尔伯特马绍尔加洛林群岛的关键岛屿,之后推进到马里亚纳群岛和台湾,进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在当地建立起最终击败日本的战略据点,此为海军坚持的中太平洋路线,由尼米兹和海军作战部长恩斯特·金恩所主张。

麦克阿瑟与尼米兹就采取何种进攻路线争论许久,直到1943年5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盟军放弃经由阿留申群岛、东南亚地区或是中国反攻,改而采取横越太平洋进行。到了1943年8月,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会议”中修正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太平洋作战计划,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将会由吉尔伯特、马绍尔指向帕劳群岛,西太平洋战区部队则从所罗门群岛,沿着新几内亚推进,此后的战略目标则待研究后决定。1943年11月,尼米兹发起塔拉瓦战役,为中太平洋轴线上的首次美军进攻,仅在数天战斗后便成功夺取该岛。

花岗石战役计划[编辑]

1943年12月27日,尼米兹完成下一阶段战略进攻计划——“花岗石战役计划”(Campaign Plan Granite)之制定,后于1944年1月15日颁布,该计划内容涵盖美军于太平洋至11月前的各阶段作战,之后由于西进过程较预想来得顺利,尼米兹又在1944年6月3日颁布“花岗石战役计划第二号”(Campaign Plan Granite II),内容包含六月向马里亚纳群岛发动攻势,直到攻取台湾为止。

计划内容[编辑]

作战指导[编辑]

布署部队[编辑]

统治机关[编辑]

菲律宾还是台湾?[编辑]

参谋长联席会议[编辑]

形势转变[编辑]

取消[编辑]

美军重新审视“铺道行动”的战损预判,以决定是否值得推行此作战,主要考量下列五项要素:

  • 一、日军特攻冲撞对泊区舰艇与海上舰队造成损害的轻重
  • 二、抢滩登陆时岸滩决战日军的强弱
  • 三、登陆后美日两军主力决战双方动用兵力大小
  • 四、山地游击扫荡战拖延时程的长短
  • 五、台湾民众全民皆兵、实行“玉碎”意愿的高低

至1945年2月,中美合作所再获情报,任驻台澎日军大幅征召台湾青年入伍,使其守备兵力增至275,606名官兵。

日军在台湾的布防[编辑]

动员与筑城建设[编辑]

防御布署[编辑]

作战指导[编辑]

后续[编辑]

尽管美军放弃攻台,但后者并未就此脱离战事,1944年10月12日至18日,美军为掩护菲律宾登陆行动,第38特遣舰队对台北发动大规模空袭,因而爆发大规模海上空战。1944年10月,“台湾小组”解散,葛超智转调至华盛顿海军情报处台湾组,任普林斯顿及哥伦比亚大学内的海军军政学校讲师与研究员,葛超智于哥伦比亚大学继续从事台湾有关资料的翻译,而在普林斯顿学院制作地图,然而后者的执行官不喜欢台湾且对占领计划不满,不愿该计划具重启的可能,下令销毁所有地图,从而完全结束美军的攻台计划。1945年4月,原计划用于台湾的美军部队转而投入激战长达两个月的冲绳战役,是役日军和冲绳平民死亡各有近10万人,美军则约12,000人,静宜大学教授苏瑶崇推断若此战发生于较冲绳十倍大小的台湾岛上,居民受到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估计也将达上述数字数倍之多[16]。亦有观点认为若美军占领台湾、成立军政府管辖,战争结束后交给蒋中正的国民政府的可能性便小[17]

注脚[编辑]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