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典範條目評選/歐陽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歐陽修[編輯]

歐陽修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44,782位元組)

投票期:2014年7月25日 (五) 17:19 (UTC) 至 2014年8月8日 (五) 17:18 (UTC)
提名類別
說明:21/7當選優良條目後,根據葉嘉瑩劉若愚、楊懋春、內藤湖南、土田健次郎、Wolfang Kubin、Stephen Owen等學者的著作擴充內容,字節由31914增至40876,增加了「辭賦」和「紀念」兩個章節。「維基典範」4字實在太沉重,壓力十分大,希望大家多多批評,多多指正。特別鳴謝日月星辰提供資料,全賴他的介紹,「歐陽修」和「歐陽脩」的異同才有可靠來源,特此致謝。—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5日 (五) 17:19 (UTC)[回覆]
@Queensroad請注意原條目名,提名時不要使用繁簡重定向連結,我已更正。--175.156.242.240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10:24 (UTC)[回覆]

符合特色條目標準[編輯]

如果認為條目符合特色條目標準,使用#{{yes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內容充容,涵蓋面廣,來源清晰。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5日 (五) 17:24 (UTC)[回覆]
  2.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足夠充實,特別是來源非常詳盡。--Alexbear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08:36 (UTC)[回覆]
  3.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來源清洗,投上一票。--Leiem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10:29 (UTC)[回覆]
  4.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完整洗練,來源交代清楚。Wetrace留言2014年7月28日 (一) 03:15 (UTC)[回覆]
  5.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來源全面,語言精要。Lijianqu留言2014年7月29日 (二) 01:14 (UTC)[回覆]
  6.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來源充足,善於使用rp模版。--百戰天蟲支持維基一萬年 2014年7月29日 (二) 18:51 (UTC)[回覆]
  7.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來源充足,語言簡練。--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00:17 (UTC)[回覆]
  8.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參考充分。--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14年7月31日 (四) 11:47 (UTC)[回覆]
  9.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雖然我覺得劉子健對歐陽修有偏愛之嫌(「蓋世名臣」似有過譽,「當世」名臣似較中肯),連帶使主編對歐陽修的批評意見扼要帶過,但考量到內容的高度完整性和來源充分,贊成票一張--Age317留言2014年7月31日 (四) 14:39 (UTC)[回覆]
  10.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充足,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以符合票作獎勵。—ArikamaI 墮落者的復仇謝絕廢話|全面戰爭2014年7月31日 (四) 15:01 (UTC)[回覆]
  11.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無論什麼時候也要保持樂觀的Good afternoon! 2014年8月1日 (五) 04:52 (UTC)[回覆]
  12.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完整充裕細緻。辛苦。—Kou Dou 2014年8月1日 (五) 08:20 (UTC)[回覆]
  13.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Qazwsaedx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08:34 (UTC)[回覆]
  14.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大致全面,內文亦有大量註腳,雖偶爾用字上有些微偏頗,但大致理想,投下贊成票了。編輯辛苦了。-- Peter Yeung 聰明在於勤奮 天才在於積累 2014年8月1日 (五) 08:35 (UTC)[回覆]
  15.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來源充足,語言簡練。主編非常用心,希望藉由投票過程更完善此條目。--FlipTable留言2014年8月1日 (五) 11:13 (UTC)[回覆]
  16.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古代人物條目之樣板,精練細緻,內容全面。--Iflwlou [ M {  2014年8月1日 (五) 13:26 (UTC)[回覆]
  17.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行文流暢,內容充實,至於爭議所在的評價不中立的問題,在下認為畢竟歐陽修文學貢獻顯著,讚揚多於批評是正常現象;也能看出主編者並沒有迴避歐陽修文學以及其他方面上的不足,對於負面的內容也描寫較詳細,可見中立方面的問題並不大。 --碸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譜 2014年8月2日 (六) 08:28 (UTC)[回覆]
  18.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符合標準。— lssrn45 | talk 2014年8月2日 (六) 11:24 (UTC)[回覆]
  19.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來源充足,符合標準。Ebay5678留言2014年8月3日 (日) 05:18 (UTC)[回覆]
  20.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已相對全面,來源充足,其他意見見下。--貓貓的日記本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14:47 (UTC)[回覆]
  21.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原創1條=翻譯100條。 上海復活  傳奇再現  2014年8月7日 (四) 06:46 (UTC)[回覆]
  22.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介紹極為完整,已經符合要求了。SSR2000留言2014年8月8日 (五) 16:27 (UTC)[回覆]

不符合特色條目標準[編輯]

如果認為條目不符合特色條目標準,使用#{{no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行文欠中立:「當世最高領袖」,首段過短,生平分段過多導致文段過於瑣碎。參考文獻這樣分頁的,要麼就全部用哈佛腳註之類的短腳註,要麼就用rp模板,不應該這樣重複地列出這麼多遍。全文參注形式應該統一,參考文獻應該採用模板,「 歐陽修本名當作修,出於書法美感的考慮,他自己署名卻習慣作脩。詳參……」這樣的內容屬於補充說明,不應該混在一起。帶有網址的參考文獻應該有有效訪問日期,89到91號註解字面看起來完全相同,但實際內容根本不是同一個。首段中「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下文中並沒有內容說明花譜上又如何是開山始祖;另,所有評述性的斷言,說他哪方面了不起、哪方面最厲害、哪方面最強最動人的(這樣的話全文很多),雖然列出了來源,但仍然應該列明是誰的觀點,說明這只是有人的觀點,否則沒有這樣的限定,會讓人誤以為這是普世性的觀點,而普世性,並不是依照一個兩個來源就能夠說明的。如「成就較韓愈、柳宗元時代更普遍和透徹」、「宋代中期以前的辭賦,只是應試的官樣文章,以四六為句式,以繁縟工整為風格[89],可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歐陽修始終不承認」用語不當,應該是堅決否認或是一直否認,不承認往往意味着事情的確有,只是嘴硬。另:作為古代詩文大家,當代和後人評價理應單獨有一段,並帶作品的主題、思想分析。當然,這樣的內容內文有,但是已現有文體結構,還非常細碎,沒有一個相對清晰的結構和脈絡。--6+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12:06 (UTC)[回覆]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除了6+提出的問題外,個人補充一句,參考資料沒有支撐全文,望主編多查漏補缺,改正缺點。--百戰天蟲支持維基一萬年 2014年7月26日 (六) 13:03 (UTC)[回覆]
    好奇的問一句,哪一段的參考資料沒有支撐全文?上述6+提出的問題多半會有例證說明是哪一部份的問題--Wolfch (留言)-DC12, 基礎條目 2014年7月26日 (六) 16:51 (UTC)[回覆]
    如生平中早年部分,「歐陽修父親歐陽觀,擔任判官、推官等小官,母親鄭氏,1007年生於四川綿州」,受攻擊部分「歐陽修平日多批評,得罪人,政敵力圖剷除他,1045年以「張甥案」告發歐陽修,使他下獄」······這些都需要參考資料。主編可以嘗試英文維基常用ref名或{{rp}}(具體到某一頁)模版添加。參考資料中的重複部分還需多加清理。--百戰天蟲支持維基一萬年 2014年7月27日 (日) 05:53 (UTC)[回覆]
    (:)回應:「歐陽修父親歐陽觀,擔任判官、推官等小官,母親鄭氏,1007年生於四川綿州」,來源在後面的註2;「歐陽修平日多批評,得罪人,政敵力圖剷除他,1045年以「張甥案」告發歐陽修,使他下獄」,來源在後面的註20;其實全文都是有來源的。若有哪些來源不清晰,歡迎百戰天蟲君繼續提出,謝謝!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7日 (日) 10:06 (UTC)[回覆]
    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你只需要用{{rp}}模板將原有來源加上就可以,如果所有句子都加上註釋,請在本頁回復,好讓我劃票。我是按照目前的特色條目標準來判定的。百戰天蟲支持維基一萬年 2014年7月27日 (日) 10:49 (UTC)[回覆]
    @百戰天蟲:條目註釋今已修改完成,全面採用較簡明清晰的rp模板,各句俱有來源,並刪去原有「參考書目」的章節。今能使用rp模板,有賴先生的鼓勵,謹此致謝!有關格式不知是否恰當,有勞先生審閱和指正。謝謝。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9日 (二) 15:28 (UTC)[回覆]
  2.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既然主編向我尋求意見,小弟便獻醜了。有以下幾點:
    1. 段落分段零碎,宜將一些只有數行的段落整合。(:)回應已改。
    2. 對於歷史人物來說,加上年號比較恰當。(:)回應年號/年份是否指生卒年?維基好像不須加上生卒年。已加上。
    3. 引用文言文之餘,請配以現代中文說明,而且部分句式過度依賴文言句式,存在改善的空間。(:)回應已改。
    4. 行文用詞略欠中立。例如「尊」、「著作」等等,有些形容詞過度強調其經歷或功績,宜再修飾。(:)回應已改「尊」。
    5. 行文未有統一使用歐陽修或歐陽脩,而且將後者視作為繁簡轉換中的繁體亦不正確。(:)回應一直統一用「修」。
    6. 建議列出評價段落,說明後人對其有何評價,正反兩方評價的數量要平均。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對他的評價應該不少。(:)回應已另覆。
    7. 有些專用名詞由於是紅字,無法理解其意思,對解讀內文有影響,建議加註說明。(:)回應已補。
    8. 如果可以在句子之間加上一些連接詞或過渡句的話,行文會更流暢。
    文章內容大致符合資格,惟行文風格、格式和結構上仍然有相當的改善空間,若及後有所改善,請知會我。謝謝。—AT 2014年7月27日 (日) 11:02 (UTC)[回覆]
  • (:)回應:謝謝AT君仔細的批評,受益良多,謹回覆如下:
  1. 段落行數,我大概以3-5行為主,經驗不足,不知先生認為一段大概多少行適合?
  2. 閣下意思是,給君主「加上年號」?
  3. 引用文言文後欠說明,真是疏忽,容後補充;
  4. 用詞一般都是依據來源,如故意改換,加以添減,會否有原創研究之嫌呢?
  5. 輸入時,統一用「歐陽修」,原始碼仍是「歐陽修」,但在屏幕顯示,則有時是「修」,有時是「脩」,我也不知其故;
  6. 「正反兩面要平均」,這真是難倒了我;我參考的十多部論著,都是讚揚歐陽修,批評殊少;若我特別堆砌批評,拖長篇幅,那麼不客觀不中立的,會否是我?(我在Zetifree討論頁,寫了一段文字說明歐陽修的評價,樓下的回應中也有涉及,先生不嫌我嚕囌可以參看。)
  7. 紅鏈欠缺說明,的確疏忽,稍後補上;
  8. 如有不流暢、有礙閱讀的文句,有勞先生摘出,讓我修正。再次感謝先生的指正!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7日 (日) 11:52 (UTC)[回覆]
    段落行數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多少行才能成段,但是按實際情況,視乎內容多少和關連程度來合併比較合適。添加年號是指年份,不是君主。普遍的做法應該是理解來源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文字覆述,如果需要的話才加上引號來引用,如果來源說歐陽修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云云,難不成就要這樣寫入內文?除非引用,否則我認為並不合適。如果繁簡轉換有誤的話,弄點應該就否以了。當然不是說要刻意找歐陽修的負面描述,有的就寫,沒有也沒辦法。大概是這樣。—AT 2014年7月27日 (日) 12:11 (UTC)[回覆]
  1.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除了上述的問題外(尤其是用語中立問題),關於對他的批評,例如有歐陽修與佛教——兼論歐陽修佛教觀特質及其對北宋儒學的影響(排佛的消極影響以及對佛教的認識不足),歐陽修表奏書啟研究歐陽修哀誄文研究, 歐陽修詠物詩研究(其中提到後世對其詩的態度毀譽參半),論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韓詩對歐陽修詩歌的影響),蘇軾與歐陽修關係研究。以上這些都未在文中討論或闡釋(這還只是我在cnki的10000多關於歐陽修的論文中隨機找的幾篇而已)總之,內容不夠完整全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8月1日 (五) 02:50 (UTC)[回覆]

中立[編輯]

如果對這個條目的提名持中立態度,使用#{{中立}},說明理由並簽名;
  1. (=)中立:意見同AT。-- 慕尼黑啤酒  暢飲  2014年8月3日 (日) 01:17 (UTC)[回覆]

意見[編輯]

參考特色條目標準寫作指南,給予意見並簽名。
很高興又受邀評論。我跟劉嘉上次不知道哪一場颶風一樣,這次特色條目評選的評審將效仿英文維基百科的評論方式。順代一提,我寫評論基本上都不投票的,請主編見諒。(還有,我改名了,從博士變艾歷森)
前言[編輯]
  • 「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在infobox應該可以去掉,除非為什麼特別職位,如:法國總統、挪威國王、戴爾公司執行長之類。(:)回應已改正。
  • 「1007年-1072年」,破折號應用全形 (:)回應已改正。
  • 「列入廿四部正史」,可以連結二十四史嗎?(:)回應已改正。
生平[編輯]
  • 「隨母親前住隨州」,您指的是否為前往?(不知道是否有「前住」一詞)(:)回應已改正。
  • 「歐陽脩在隨州解試」,不確定解試能否當動詞用,加個「參加」較合適 (:)回應已改正。
  • 「脩訂《崇文總目》」,修訂?脩訂?(:)回應不知如何改正。
  • 把「脩」改成「修」。(:)回應已改正。
  • 「1050北移應天府」,加個「年」 (:)回應已改正。
  • 「翌年歸葬其父母於吉州」,他的父親死了41年才入土?
  • 知道了。
  • 「1061年,出任參知政事(副相)」,前面范仲淹當的時候就該註明了,不是在這 (:)回應已補充。
  • 「此事其實不大可能,因夫人薛氏治家甚嚴。」,這句放這,有點...怪怪的?不像百科的語氣,也反駁了前面所有的話。應放註解中。(:)回應已改正。
  • 「年65」不該用印度-阿拉伯數字。(:)回應竊以為「65」較好。艾歷森可以想像一下,假如寫「年六十五」,會有人批評說「史書明明記載年六十六」啊。
  • 那能否把行文改成「65歲逝世」或「65歲辭世」之類的?
思想[編輯]
  • 「以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左傳》立德立言立功」,加個逗號不?(:)回應已改正。
  • 「重脩「禮義」」,重脩?重修?(:)回應不知如何改正。
  • 把「脩」改成「修」。(:)回應已改正。
經學[編輯]
  • 「據經義而不據不信註疏」,可去掉「不信」兩字 (:)回應已改正。
文學[編輯]
  • 「應自然地寫作」,少了個順 (:)回應艾歷林意思是改為「應順自然地寫作」?
  • 是我看錯,懂意思了。
  • 「歐陽脩散文議論清晰,通俗易懂,平易疏暢,委曲婉轉,抑揚有致,情韻優美,紓餘含蓄」、「〈秋聲賦〉文辭精鍊,聲調鏗鏘,佈局緊湊,不拘格律,有聲有色」,這麼多形容詞?還沒用逗號?(:)回應的確很多形容詞。
  • 我是叫您用逗號......
  • 「自成一體,到處傳寫,「為之紙貴」」,為何最後一個要用引號?如果因為《醉翁亭記》,使得紙價高漲,就不應用形容詞。(:)回應「為之紙貴」為何加引號,牽涉到「史筆」的問題,大哉問啊,容我稍後在艾歷森的討論頁跟先生討論好嗎?
  • 好......
  • 「往往再三脩改」,又出來?難道歐陽修有自己的動詞?韓愈修改叫「修改」、李翱修改叫「修改」、歐陽脩修改就叫「脩改」?(:)回應不知如何修改。
  • 把「脩」改成「修」。(:)回應已改正。
史學[編輯]
  • 「以脩家譜著名」、「正史都是官脩」,又來了?(:)回應不知如何改正。
  • 把「脩」改成「修」。(:)回應已改正。
  • 「1036-1053年18年間」應改為「1036-1053年這18年間」,不然這麼多數字一眼是沒辦法消化的 (:)回應已改正。
  • 以後註解可以擺到最下面嗎?(正文下,註釋上)(:)回應艾歷森是否指「新五代史」標題下不應有「註解」一節?這個「註解」標題是指《新五代史》的註解,不是條目正文的註解;格式上,「新五代史」是二級標題,「註解」是三級標題。
  • 知道了。
  • 「歐陽脩之前,沒有人留意散落各地的碑銘」,這不跟「歐陽脩是金石學的開山始祖,是中國歷來廣泛收集拓片的第一人」一樣嗎?同一句話不需說兩次。(:)回應竊以為意思是稍有分別的;在學術文章,段落首一兩句有時先說明段旨,這一兩句的意思的確可能和下文意思重覆,就像條目第一段導言和下文內容,大部份重覆。
  • 要這樣也不應在同一段重複,若是寫在「金石學」中,那應在「史學」的前言重複,跟導言及正文的關係是一樣的。
著作[編輯]
  • 哇!竟然沒有!還是我的國文造詣太差?
弟子[編輯]
  • 「曾鞏、徐無黨、劉敞與劉攽」,若徐無黨被傳授到的比其他三人多,為何不將他排前面?記得,排序不一定要照來源排。應視內文加以調換。(:)回應普遍認為,曾鞏最能承繼歐陽修,所以置於前;徐無黨在《新五代史》的筆法上,得到歐陽修的詳細指導,在其他方面卻不見得出色,似不宜置於曾鞏之前啊。
  • 知道了。
私生活[編輯]
  • 這邊也沒有,可看出主編在後半段較用心。
地位[編輯]
  • 「名卿賢士,出脩門下者甚眾」、「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嚮慕而瞻依。」這兩句應說是誰說的,才不會上文不對下文,一下講事實,一下又引用人家的話。基本上這章節的都是這樣。(:)回應已在註釋中說明引文來源。
  • 您應該是誤會我的話了,我指的是「過世時,「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嚮慕而瞻依。」」不該一下講事實,一下又引用人家的話。應該說「過世時,XXX曾稱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嚮慕而瞻依。」」之類的。「他提拔許多後進人才,」那邊也是一樣。
  • 「如伊藤仁齋、皆川淇園等,」,句子到這就該停,加個句號吧?(:)回應已改正。
紀念[編輯]
  • 這邊也沒有。
參考書目[編輯]
  • 若是引用中文譯本,那原作者就應該用譯名,如柏林火車總站(:)回應已改正。
總結[編輯]
  • 行文到此仍欠缺中立,但問題相較GA時有所改善。

本次為我第四次條目評審,詳見:Wikipedia:特色條目評選/2003年熱帶風暴亨利Talk:遠洋白鰭鯊Talk:T-34坦克。有時真不知道我這國三生來維基幹麼,原想說改走評審路線,但又怕麻煩,今天再次評審(也是第二次不評審劉嘉的條目),也感謝主編受邀評審。 -我是男的! 2014年7月26日 (六) 12:52 (UTC)[回覆]

  • (:)回應:是否投票並不打緊,最重要得到艾歷森的細心審閱。條目不當之處,已據先生指點一一改正。歐陽修給父親歐陽觀遷葬回鄉,跟第一次下葬,的確過了很久了,歐陽修並為此事寫下動人的〈瀧岡阡表〉。古書記載歐陽修年「六十六」;「年65」,則是按現代人的標準,故用阿拉伯數目字,以示分別。輸入時只用「修」字,原始碼也是「修」,但頁面顯示有時變作「脩」(我的經驗是,電腦看是「修」,手機看是「脩」),也不知其故。期望艾歷森通校全文,逐一加以批評啊。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12:41 (UTC)[回覆]
(:)回應:感謝建議。我輸入時只用「修」字,原始碼也是「修」,但頁面顯示有時變作「脩」(我的經驗是,電腦看是「修」,手機看是「脩」),也不知其故了。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14:12 (UTC)[回覆]
  • 正文、腳註和參考文獻部分都有些單書名號,如無特殊用意,應作雙書名號,參見書名號的使用。腳註格式上可以遵循劉嘉君的意見,最後兩個也最好用一下cite web模板。注47、48、60、62、119、125、126、133等是否應拆分成兩個?內容上,人物評價集中在地位一節,但除「理學家則……」一句外均為極正面之評價,在下對此毫無了解,故請編者考慮這樣的比例是否中立,即從古至今,除卻當世理學家對歐陽修的批評外,再無負面聲音。上文提及「夫人胥氏」,建議私生活一節補充傳主的婚姻、家室(若有來源陳述這些方面),這幾乎是人物傳記的慣例和標準配備了。--Zetifree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13:34 (UTC)[回覆]
    • (:)回應@Zetifree:感謝先生的寶貴意見!在大陸,只用雙書名號而不用單書名號;在台灣和香港,單書名和雙書名卻是分工的,單書名用於文章、篇章和詞牌名等等,而雙書名號則用於書籍;根據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標示卷名、篇名、文章題目、詞牌及曲牌名、字畫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規定使用雙書名號,而中華民國教育部規定使用單書名號」,是否兩種用法都接受呢?注119及最後兩個注腳引用網上資料,已依先生建議,改用模板。有些注腳列出兩個來源,那是因為條目正文是揉合了兩個來源的資料,難以分開哪幾句是依據資料一、哪幾句是資料二,所以並列兩個來源了;有時兩個來源所述相同,也為並納於一注了(如注125,兩個來源都有這句「不全出自無因」)。評價方面,其實我也是編寫條目時才詳細了解到歐陽修的評價,以前我以為他是古文運動領袖而已,翻閱學者論著,才知到他的地位生前生後都是如此的崇高,如不算政敵的陷害,評價可以說,是一面倒的,他是真的堪稱流芳百世。古往今來,當然有人批評過歐陽修,但有代表性、值得寫進百科全書的,就是理學家和考據學家的批評(而考據學家的批評,在於他寫的史書,而不是他本人)。文革時候,紅衛兵指責歐陽修是特大臭老九,到其陵園大肆破壞,這種評價是否值得寫進百科全書中呢?我就是有保留的。我所參考的多種研究中,對歐陽修就是如此評價了,才疏學淺,有什麼代表性的評價我還是遺漏了呢,只有留待博學的高人去發現和補充了。家庭方面,我所用的論著都沒有特別論述,我也就只把基本資料填進info box。這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搜尋。Zetifree如覺得條目還有什麼不足之處,希望直斥其非啊。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6日 (六) 15:56 (UTC)[回覆]
@Queensroad書名號不必改,抱歉我之前沒讀全。一個腳註一般只放一個來源,兩個腳註可以並置在一起。另外rp模板明顯更好用,可以大幅削減腳註一節的長度,這種細碎的工作需要一點耐心。中立性上,閣下還可以慢慢多讀些材料,諸如《歐陽修研究》這樣的論文選,值得翻翻。關於歐陽修的論文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參看),閣下不妨在其中以「地位」、「評價」為關鍵詞再做檢索。--Zetifree留言2014年7月27日 (日) 05:20 (UTC)[回覆]
(:)回應:感謝Zetifree的建議和提供資料,我一向沒有用rp模板,如較好用,讓我熟習一下然後修改。還有些話寫在先生的討論頁,謝謝。Queensroad留言2014年7月27日 (日) 10:30 (UTC)[回覆]
@Queensroad閣下可參閱拙作希爾德·利瓦伊,並於部分採用哈佛腳註的en:Hilde Levi對照。rp模板使得一條文獻在腳註區只出現一次,因而使後者更加清晰。--Zetifree留言2014年7月27日 (日) 10:36 (UTC)[回覆]


(!)意見:感覺受邀評論,以下修改建議供參考:
  1. 按照成就排序,經學應排在文學和史學之後,這樣也使正文的敘述順序和導語一致,現在導語先提文學和史學,正文卻先提經學,順序不一致。
  2. 目錄學和譜牒學的貢獻建議適當擴展,置於金石學之後,當前一句話的介紹偏弱。
  3. 一些標題需要推敲,如「文章」應該改為「散文」,古代政論、史論、記事、抒情和筆記皆屬散文,文章在表意上不如散文。「受攻擊」也是一個很奇怪的標題,雖然我還沒想到合適的標題名。
  4. 一些圖片的位置和介紹有待推敲,比如「歐陽修與同僚書信真跡」,這張圖到底是和政治有關還是與書法有關?放在這裏似乎是和其政治際遇或者是政治主張有關,但是圖片缺少這方面的信息,不然的話,這張圖更像是在展示歐陽修的書法,而全文好像還缺少一個介紹書法的段落。同樣,醉翁亭的那張位置也不合適,因為這張圖不是在展示醉翁亭記,而應該和歐陽修的政治經歷(貶官滁州)或者和紀念放在一起,而紀念里也沒有提到醉翁亭。--貓貓的日記本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14:47 (UTC)[回覆]
    • (:)回應:@貓貓的日記本:感謝支持和批評。今條目已把「經學」一節移到「文學」和「史學」之後;譜牒學的貢獻,目前還找不到詳細而可靠的研究,有些網站有介紹「歐式家譜」,可是沒有標示資料來源,不太可靠,就不用了,這方面的確需再擴展;「文章」的標題,是因為下文所述雖以散文為主,也有小部份論駢文,不宜用冠以「散文」的標題(若另立「駢文」一節,這一節又太短小了);圖片方面,醉翁亭那張放在「文章」一節中,因為這一節正文提到文章〈醉翁亭記〉,「歐陽修與同僚書信真跡」一幀只是想展示一些與歐陽修有關的文物,既然是寫給同僚,就放在「應試與出仕」一節中。貓貓的日記本主編的條目都很嚴謹,評論一樣十分認真。Queensroad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15:18 (UTC)[回覆]

結果[編輯]


支持當選21
反對當選3
無效票1(中華愛國陣線一票無理由故無效)
結果當選 當選
核對者125.90.108.226留言2014年8月9日 (六) 02:1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