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柏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柯柏年(1904年5月26日—1985年8月9日),原名李春蕃,男,廣東潮州人,中國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家、外交家,中共早期黨員。

生平[編輯]

柯柏年早年在汕頭求學,受教會學校美國老師的影響,對英語產生了濃厚興趣。1919年,柯柏年參加了五四運動並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於同年秋赴上海於滬江大學中學部繼續求學,並於1923年升入滬江大學社會學系,次年因參加學生運動及翻譯了列寧《帝國主義論》被滬江大學開除學籍,轉入上海大學就讀。1924年1月,柯柏年經同學楊之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柯柏年由上海赴北平,組建了「反對基督教同盟」。

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柯柏年南下廣州繼續革命工作,11月回到汕頭任澄海縣政治特派員,指導本地國民革命運動。次年1月,任國民黨東江地區機關報《嶺東民國日報》副主編。1927年初,《嶺東民國日報》被國民黨右派控制,中共遂另創辦《嶺東日日新聞》,柯柏年仍任副主編。「四一五事件」中,柯柏年遭追緝,由其學生黃若農藏匿方倖免。之後柯柏年與黃若農結婚,前往泰國避難。

1929年,柯柏年輾轉回上海,並將名字由李春蕃改為此名。「柯柏年」這個名字取自卡爾·馬克思名字的第一個字母K、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早年一個筆名Bender的B、以及列寧(Lenin)的N。柯柏年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並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同時編寫和翻譯了大量的社會科學書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赴延安,任延安馬列學院西方革命史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國際問題研究室主任。在整風運動中,柯柏年被指為「教條主義典型」遭批鬥,之後便甚少涉足翻譯工作。

1944年,柯柏年任中央軍委外事組高級聯絡官,開始從事外事工作。中共建政後,1949年12月,柯柏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外交部首任美澳司司長。1954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一員參加日內瓦會議[1]1955年,接替王幼平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羅馬尼亞大使[2]。1959年,由許建國接任。196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丹麥大使

1967年回國,歷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組評議委員等職。

1985年8月9日,在北京因胃出血逝世。

作品[編輯]

柯柏年一生翻譯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於上海求學期間,他就翻譯了列寧《帝國主義論》、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大革命期間,翻譯了馬克思的名著《哥達綱領批判》、列寧《國家與革命》等著作。在社聯期間,翻譯了約翰·內維爾·凱恩斯英語John Neville Keynes《經濟學方法論》、狄慈根《辯證法唯物論》等著作。在延安馬列學院期間,又先後翻譯了恩格斯《革命和反革命》(與王實味合譯)、馬克思及恩格斯《馬克思通信選集》(與艾思奇景林合譯)、馬克思《拿破崙第三政變記》和馬克思《法蘭西階級鬥爭》等著作。中共建政後,他還參與了《印度對華戰爭》、《列寧選集》等作品的編譯工作,並參與了《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翻譯工作。

家庭[編輯]

  • 堂兄李春濤(1897―1927),國民黨左派,國民革命期間任《嶺東民國日報》主編,1927年「四一五事件」中被害。
  • 胞弟李春霖(1910―1937),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政治部秘書長,1937年河西走廊作戰中戰死。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李亞平.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艺术.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0-06-21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11日).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国驻罗尼亚历任大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2-03-03]. 

來源[編輯]

  • 李魁慶. 历经沧桑淡泊名利——缅怀潮籍外交家、翻译家柯柏年. 汕頭日報. 2005-06-05. 
  • 劉慶和、李珍軍. 著名马列原著翻译家柯柏年. 紅廣角. 2011, (10): 17–24. 
  • 李珍軍. 柯柏年与马列主义在华早期传播. 百年潮. 2016, (8): 57–60. 
外交職務
前任:
王幼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羅馬尼亞大使
1955年2月-1959年4月
繼任:
許建國
前任:
王森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丹麥大使
1963年11月-1966年
繼任:
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