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 (古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涼州,別稱雍州、雄州、武威、姑臧、休屠,神鳥。中古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渾末均在此建都,有着西北首府六朝古都美稱;又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譽。而且涼州刺史部,其治所就為姑臧,其轄域在今甘肅省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西部一帶,在清朝,其為涼州將軍涼州提督專城涼州副都統涼州鎮總兵甘肅巡撫甘肅提督涼莊道台甘肅按察使甘肅鎮總兵的駐地,是當時西北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

涼州,作為西北地區最早的行政區劃,涼國的國都所在,即今武威市的別稱,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故有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番衛涼國故地夢幻涼州的美稱。這裏也是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之地。涼州雄踞於西北之中心,涼國的國都所在,成為歷朝歷代西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故有《北史》涼州緋色天下最、《後漢書》有涼州之畜天下饒的盛譽。

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和黃河西岸所有地區,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寧夏中衛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部分、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蒙古阿拉右旗、內蒙古阿拉左旗、內蒙古烏海部分。文學和辭曲上中古時期著名的《涼州歌》、《涼州曲》、《涼州詞》、《涼州令》(誤傳為梁州令)、《涼州》、《涼州大遍》、《涼州小遍》、《涼州伎》就產生在這裏,享譽海內外。

歷代沿革[編輯]


涼州是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北魏前中期三大鎮,涼州、長安、統萬城)。

匈奴時期休屠國,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西晉末期的粟特康國;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李軌);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嗢末論氏)、六谷(折氏);粟特回紇;西夏時期的齊國(李彥宗)、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楚國(任得敬)的部分領土也在涼州境內。後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地區,統轄西域和藏地:

  • 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部
  • 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
  • 新朝時期,雍州刺史部
  • 東漢時期,涼州刺史部
  • 曹魏時期,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
  • 北魏中期,北魏三鎮之首的涼州鎮、姑臧鎮都大將、涼州鎮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
  • 西魏時期,涼州總管府
  • 北周時期,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
  • 唐朝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的河西節度使
  • 西夏時期,南院、西路經略司所在
  • 元朝時期,西涼王(闊端)府
  • 明朝時期,涼州衛府、西寧道。
  • 清朝時期,正一品涼州將軍府、涼州府、涼州提督、涼州鎮總兵、涼莊道、甘肅巡撫、甘肅鎮總兵所在
  • 民國時期,河西道所在

匈奴[編輯]

匈奴時期,河西先後雜居著月氏烏孫與日後的匈奴、羌族、粟特、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吐谷渾、鐵勒等遊牧民族。匈奴族在匈奴時期在此築起姑臧城、休屠城,被稱為王者之城。

西漢高祖元年(前0202),高祖劉邦正式稱皇帝,建立西漢,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遷往長安。由於北方匈奴過於強大,高祖劉邦忍辱負重實施大臣婁敬的和親策略,休養生息。後來的呂后、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親,並奉送大批財物,在其中河右之地扮演重要角色。

西漢前元六年(前0174),擁有東方最強軍事實力的草原梟雄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即佔領河西。 後匈奴休屠王築姑臧城、休屠城,建立休屠國,設百官、太子。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來源於姑(孤獨)臧山。

西漢[編輯]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備妥軍力,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右,歷經數次戰役後,擊敗匈奴,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正式納入西漢版圖,太子日磾入侍,這就是著名的獻款歸誠,金日磾死後與霍去病、衛青同葬在規格最高的茂陵東側,陪葬漢武帝劉徹。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調集十萬騎兵,漢軍翻越離侯山,渡過弓閭河,捕獲匈奴屯頭王、韓王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高級官員83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貝加爾湖)而班師,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肅省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治所姑臧,意為涼城也,西漢時期有金張許史四大家族,其中的金氏家族以武威郡望着稱於世。

漢朝實行大量移民實邊政策,將大量的漢人移居此處,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綠洲,河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歷史上有名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謂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時建立起來。經過漢朝不斷開墾,到漢平帝時,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河西四郡人口總計,戶數已達7萬1270戶,人口也達28萬餘。東漢時代,武威郡為當時中西交通孔道的中心。

西漢太初五年(前100年)金日磾的母親教誨兩個兒子,很有規矩,漢武帝得知後很讚許。他母親病死後,漢武帝下詔在甘泉宮為她畫像,題名「休屠王閼氏」。金日磾每次看見畫像都下拜,對着畫像涕泣,然後才離開。

西漢太初五年(前100年)金日磾的兩個兒子都被漢武帝所寵愛,是漢武帝逗樂子的弄兒,常在皇上身邊。有一次,弄兒從後面圍住漢武帝的脖子,金日磾在前面,看見後生氣地瞪着他。弄兒一邊跑一邊哭着說:「爹爹發火了。」漢武帝對金日磾說:「幹嘛生我弄兒的氣!」

西漢太初五年(前100年),後來弄兒長大,行為不謹慎,在殿下與宮女戲鬧,金日磾正好看見,厭惡他的胡來,恐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立即殺了弄兒。這個弄兒就是他的長子。漢武帝得知後大怒,金日磾叩頭告罪,把為什麼殺弄兒的情況一一說出。漢武帝很哀傷,為弄兒掉淚,後因此對他很更加看重,此處有個典故,就是「弄潮兒」說的就是他。

新朝[編輯]

新朝初始元年(前008年)十二月,新朝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皇帝位,開了古代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新朝初始元年(前008年)十二月,王莽稱帝後,改武威郡為張掖郡,設張掖屬國都尉於境內,河西五郡為雍州刺史部,稱河右之地。改涼州曰雍州,張掖郡(武威郡)統轄:姑臧、媼圍(景泰縣)、張掖、播德、敕虜、郭楚、官楚(宣威縣)、西楚(武威縣)、南楚、北楚、傳武、勒治、揭虜、羅楚、居成、左騎、晏然(休屠北部都尉)、張掖屬國,十六縣一屬國,姑臧縣為雍州州治。同時新增設西海郡,出現了兩個西海郡。

新朝天鳳元年(0014年)左右,新朝皇室王家與漢武威郡休屠縣金氏一族聯姻,金氏頗受新朝皇室倚重。玄漢更始元年(0023年),新朝王莽政權崩塌,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後一大批休屠金氏避難高麗半島的慶州等地,後來成為了著名的韓國等地的金氏一族,此出自《新羅文王墓志銘》

玄漢[編輯]

玄漢更始元年(00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劉玄稱帝,更始帝劉玄將要建都洛陽。此時隗囂遣大將北上攻佔涼州。不切實際,急功好利的新朝註定走不遠,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後涼州又歸更始帝劉玄所管轄。玄漢更始三年(0025年),赤眉入關,劉玄被殺。武威郡繼續使用張掖郡這個名字,張掖屬國在武威郡境內。

竇融[編輯]

玄漢更始二年(0024年),竇融時被封為巨蕖太守。當時,戰亂未止,他決定聯合來自武威郡的昆弟竇士,不往巨鹿,而是舉矣西遷,竇氏祖上三代累世居於河西,加竇士這一代已有四代,此是竇融屯墾河西,經營涼州的重要背景,其後竇融據張掖(武威)、輔平(酒泉)、設屏(張掖)、西海(金城)、敦德(敦煌)五郡,扯消新的西海郡。後竇融被武威太守梁統等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建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涼州牧府。從此竇融據武威,後在武威築竇融台,這台就是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涼州牧府遺址。

東漢[編輯]

東漢建武元年(0025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開國, 定都洛陽, 重新設立雍州,治所姑臧(涼州), 但是不久取消,後又設涼州牧,治所武威姑臧。東漢初期延續了西漢的行政建制,而後涼州豪族並起,涼州也成為東漢六大家族的發家之地,東漢六大家族中有五個家族發家於涼州,故又有「世家豪門起涼州」之說。

東漢更始四年(0026年)《後漢書·光武帝記》註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故涼城是也,此處已經明確說了,姑臧就是涼州州治。而非似是而非的張家川、隴縣這那。或者說至少在漢宣帝之前,涼州州治就在姑臧。東漢世,增置武都、永陽、南安、安定屬國、張掖屬國(以上3郡後廢)、張掖居延屬國(即西海郡),設護羌校尉於境內。漢獻帝建安初年,分涼州河西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張掖居延屬國5郡置雍州刺史,治所武威郡姑臧縣。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入雍州。

張橫、梁興[編輯]

武威郡在東漢末年屬於自治,河右的正牌涼州軍團,並沒有調離,一直鎮守西北,直到東漢大亂結束,屬於自保一方。

張猛[編輯]

武威郡在東漢中後期不僅是涼州州治,而且還是雍州州治,張猛後期自治,當時的雍州初為四郡,後為九郡,姑臧為雍州州治所在。

王秘[編輯]

武威郡在東漢末年屬於自治,曹魏初期,王秘將兒子做質子送到曹操那裏,以表忠心,東漢末曹魏初河右各郡屬於自治,割據一方,並沒有太多動盪,社會安定,富足,最後武威郡王秘順利過度到曹魏。

曹魏[編輯]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區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復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轄域僅及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及黃河以東部分。

西晉[編輯]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帝王驕奢淫逸,中原紛亂,群雄割據,百姓流離。

前涼[編輯]

前涼初年,張軌效法竇融,統治河西,政治穩定,成了西晉安定的後方,史稱前涼。時有民謠:「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中原士人便認為當時涼州刺史張軌治下的涼州,是天下亂世的「避難之國」,士族北上的「世外桃源」,的所以由中原來涼州避難的人民之多,號稱「日月相繼」。張軌更在此時順勢大興教育,建立學校。在張氏政權數代經營下,涼州總共享受了長達約六十年的和平。由於政治的穩定,加上河西在地緣上也為中西交通樞紐,外地胡商也樂於來往河西進行貿易,這些有利的內外發展條件,自然促使涼州經濟更加繁榮,文教極其興盛。張重華執政時期前涼版圖達到頂峰。張重華死,其子張天錫(張軌曾孫)繼位時年僅十歲,大權旁落,朝政日趨衰落。張天錫在位時期自居為文人雅士,四方文人向他拜師求學的頗多,張天錫同時也鼓勵佛教宣揚,涼州亦是高僧輩出,成為佛教興盛處之一。

康國[編輯]

前涼末期,姑臧的粟特一族,定都西平郡,《康續墓誌》記載:」西晉失圖,康國跨全涼之地。控弦飛鏑,屯萬騎於金城;月滿塵驚,辟千營於沙塞。「在西晉滅亡後,定都西寧的康國,號稱「跨全涼之地」。

後涼[編輯]

後涼初年,前秦苻堅滅前涼,以中書令梁熙為涼州刺史。公元385年,呂光至姑臧,殺梁熙,自領涼州刺史,呂光後來得知苻堅已被後秦姚萇所殺,遂於公元386年自立為王,史稱後涼。呂光是武人出身,對於治國沒有經緯,在位期間,四處征戰,窮兵黷武,大將杜進竟為其所殺。隆安元年(397)正月,禿髮烏孤建立南涼,立即與呂光在街亭(今甘肅永登縣西)展開激戰,後涼以慘敗收場。隆安元年(397年),呂光之弟呂延進攻西秦,兵敗被殺。呂光以敗軍之罪殺沮渠羅仇沮渠麴粥二人,其侄子沮渠蒙遜為報仇,起兵反抗後涼。後涼時期的河西政權動盪不安,「三寇窺窬,迭伺國隙」[1],呂光死後,「諸子兢尋干戈」,後秦南涼北涼等政權交相攻逼,國勢日衰。

南涼[編輯]

南涼初年,神鼎三年(403年)北涼、南涼圍後涼都城姑臧,呂邈兵敗被殺,呂隆不得已降於後秦,而後南涼定都姑臧。

北涼[編輯]

北涼初年,沮渠蒙遜於412年,定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稱河西王。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420年滅西涼,與此同時北涼大興文教,433年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北魏統一華北。

北魏[編輯]

北魏時因地理因素,改涼州為涼州鎮,涼州鎮都大將所在。後改姑臧鎮,姑臧鎮都大將所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復置涼州。

西魏[編輯]

西魏為涼州,設涼州刺史,都督涼州諸軍事,防禦吐谷渾。

北周[編輯]

北周時,因處於西域的軍事要地中,設置涼州大總管府於此。北周時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廣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朝[編輯]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2]
區分 開皇元年 區分 大業3年
涼州 武威郡
武威郡 番和郡 廣武郡 姑臧縣
昌松縣
番和縣景泰縣
會寧縣
姑臧縣
昌松縣
彰縣 燕支縣
力乾縣 安寧縣
廣城縣
廣武縣

隋文帝廢郡改置涼州,為涼州(大)總管所在,隋煬帝時改稱武威郡。轄域僅有今甘肅省永昌以東、黃河以西地區。

大涼[編輯]

李軌,稱帝,建立大涼,國號涼,建元安樂,定都姑臧,自領涼州大總管。

唐朝[編輯]

唐朝武德二年(619)五月,李軌已平,唐以其地置涼州大總管府,統轄涼(今甘肅武威)、甘(今甘肅張掖)、瓜(今甘肅瓜州)、沙(今甘肅敦煌)、鄯(今甘肅樂都)、肅(今甘肅酒泉)、會(今甘肅靖遠)、蘭(今甘肅蘭州)、河(今甘肅臨夏)、廓(今青海化隆縣西)十州,後設涼州大都督府。後特設河西道,設河西節度使,唐代天寶元年(742年)改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涼州,廣德二年(764年),涼州被吐蕃攻破。

周朝[編輯]

武周(690年~705年),設立涼州中都督府,後改涼州大都督府,安置吐谷渾國主慕容諾曷缽到涼州,其家族成員均葬於涼州,形成了著名的武威郡慕容氏,後改武威郡慕氏。

吐蕃[編輯]

唐朝廣德二年(764年),唐朝大將僕固懷恩叛變,聯合吐蕃、回紇以及党項部族,舉兵攻唐,名將郭子儀說服回紇臨陣倒戈,在奉天之戰大破吐蕃,斬首五萬,生擒萬人。然而河西戰場,唐朝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兵敗身死,吐蕃攻陷涼州,唐朝廣德三年到四年年(764年-766年),靈州、甘州、肅州、原州等相繼失陷。

渾末[編輯]

慕容家後裔建立的渾末政權,定都姑臧。[來源請求]唐朝廣德五年(767年)涼州的吐谷渾慕容家乘機奪取吐蕃人的主導權統治涼州,定都姑臧,史稱渾末

唐朝咸通二年(861年),張議潮攻破涼州,驅逐吐谷渾渾末,收復河西道的核心涼州,至此渾末政權土崩瓦解,涼州的慕容一族被驅趕到南山。

涼州節度使[編輯]

唐朝咸通二年(861年),歸義軍驅逐吐谷渾渾末,收復涼州,至此渾末政權瓦解。唐朝咸通四年(863年)二月,唐懿宗原是鄆王出身,唐懿宗派自己的親信部隊,發鄆州兵2500人戍之,設立涼州節度使,從歸義軍那裏接管涼州,直轄於皇帝。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溫末部族,乘機攻破涼州,驅逐出鄆州兵,至此涼州被吐蕃溫末統治,涼州節度使遂廢。

嗢末[編輯]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溫末部族,乘機攻破涼州,驅逐出涼州節度使和鄆州兵,至此涼州被吐蕃溫末統治,涼州節度使遂廢。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六穀部族逐出溫末部族,六穀部族在西涼府設置西涼府折逋葛支、潘羅支等的六穀政權,定都涼州,標誌着吐蕃溫末政權的土崩瓦解。

六穀[編輯]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六穀部族逐出溫末部族,六穀部族在西涼府設置西涼府折逋葛支、潘羅支等的六穀政權,定都涼州。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回鶻集中兵力進攻佔涼州,殺死党項軍隊的首領蘇守信,奪取了涼州城的控制權,建立了粟特回鶻國,定都涼州。

粟特回鶻國[編輯]

粟特一族建立的政權,定都姑臧。[來源請求]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回鶻集中兵力進攻佔涼州,殺死党項軍隊的首領蘇守信,奪取了涼州城的控制權,建立了粟特回鶻國,定都涼州。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在西夏未來的皇帝李元昊的圍攻下,涼州才再次陷落。至此,涼州(武威)落入了西夏政權的手中,至此涼州的粟特回鶻統治涼州徹底結束。

西夏[編輯]

1028年,西夏改涼州為西涼府,境內有羅龐嶺。武威是西夏時期西涼府、涼州、南院、西路經略司、右廂朝順軍司的駐地,是除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之外的陪都,曾經在党項與西夏興亡的歷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齊國[編輯]

李彥宗的封地。

楚國[編輯]

任敬得建,占武威部分。

蒙古[編輯]

蒙古帝國時期,設西涼王府,由闊端出鎮。

元朝[編輯]

元朝時,設西涼王府、西寧王府、高昌王府,永昌路

明朝[編輯]

明朝,設立涼州衛、西寧道,駐地武威縣。

清朝[編輯]

清朝,設立涼州府、涼州將軍府、涼莊道府,同時是涼州將軍(1735年-1764年)、甘肅巡撫(1660年—1666年);涼州提督(1676年—1683年);甘肅提督(1685年-1690年)《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二》:「(康熙二十四年)又定。移駐甘肅提督駐涼州。」);涼州鎮總兵官、甘肅鎮總兵官的駐地。

民國[編輯]

民國,置河西觀察使、涼州鎮總兵、涼州鎮守使、河西道(後改稱甘涼道)。

歷代刺史[編輯]

西漢[編輯]

  • 史恭,元狩年間為中郎將、後拜涼州刺史。《漢書》卷82《王商史丹傅喜傳》《漢書》卷97《外戚傳》
  •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玄漢[編輯]

  • 鄭興,劉玄遷都長安之後,拜鄭興為諫議大夫,派他去安撫平定關西和朔方、涼州、益州,回朝之後又鄭興拜為涼州刺史。《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

新朝[編輯]

  • 王邑,先任雍州刺史,後擔任大司空,和大司徒王尋在昆陽之戰時被劉秀擊敗。王尋陣亡,王邑被任命為大司馬。大長秋張邯為大司徒,崔發為大司空。綠林軍攻陷長安,王邑與其子王睦力戰而死。《後漢書》本紀1上光武帝紀上。

竇融[編輯]

  • 竇融,涼州刺史兼任涼州牧。《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東漢[編輯]

曹魏[編輯]

  •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 王渾,約正始年間。(《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 李憙,約甘露年間(256年-260年)。《晉書·李憙傳》

蜀漢[編輯]

  • 馬超章武元年(221年)至二年(222年),卒於任內。(《蜀志·馬超傳》)
  • 魏延建興五年(227年)至十二年(234年),卒於任內。(《蜀志·魏延傳》)
  • 姜維延熙六年(243年)領。(《蜀志·姜維傳》)

西晉[編輯]

  • 郭綏,約265年至266年在任
  • 蘇愉,泰始年間(約268年至270年)在任,為禿髪樹機能所敗。(《晉書·禿髮烏孤載記》)
  •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鑑》卷78、卷79)
  • 楊欣,約272年至278年在任
  • 摯育,約280年在任
  • 胡喜,約282年在任(《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 彭祈,約286年在任
  • 范晷,約293年至297年在任

十六國[編輯]

  • 張軌永寧元年(301年)至建興二年(314年)在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 張寔,建興二年(314年)任,終西晉世。(《晉書·張軌傳》)

北周[編輯]

  • 崔說,涼州刺史。

隋朝[編輯]

大涼[編輯]

  • 李軌(618年—619年,大總管)

唐朝[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晉書·呂光載記》
  2.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
  3. ^ 倪廣龍《隋代刺史研究》
  4. ^ 《唐刺史考全編》

來源[編輯]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信弦:〈一個歷史上的分合勢力-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與中原〉,《古代史事》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