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抚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开山抚番
日期1874–1895 (间歇)
地点
台湾
结果 大清帝国势力进入后山,众多部落离开原居地
参战方
台湾原住民 清朝 大清帝国

开山抚番,意指清廷自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后,在清治台湾之周边地区推行的政策,内容包含积极进入台湾后山(含括今中部山区、东部的花莲县台东县,以及屏东枋寮以南的地区)和讨伐并招抚当地高山原住民政权(清作“生番”,平埔原住民作“熟番”),由台湾海防钦差大臣沈葆祯首开其端,后由台湾巡抚刘铭传延续。[1]:98-100

政策内容[编辑]

开山[编辑]

沈葆桢钦差期间,除奏请增设台北府,以平衡南北地位的失调外,也亟思改善台湾前山、后山的地形阻隔、交通困难的问题。他认为开山、抚番须同时进行,并要积极开发后山地区,以免为外人所占。因此他急于打通前后山联络通道,分北路中路南路同时进行;北路由噶玛兰厅苏澳花莲奇莱,共计205里、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花莲璞石阁,共计265里、南路由屏东射寮台东卑南,共计214里,而中路即是三路中至今仅存,被列为国定古迹八通关古道[2][3]

抚番[编辑]

沈葆桢增加行政区域,以入侵台湾原住民领域(生番),将埔里地区单独设立埔里社厅,改“北路抚民理番同知”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移驻埔里。另在后山地区设置卑南厅,移“南路抚民理番同知”驻守。所谓的“抚番”即是有计划强取各项资源以及加速推动“生番”汉化作业。其所拟定的计划包括选土目、查番户、定番业、通番言、禁仇杀、设番学、修道路、易冠服等。他在计划开山深入山地之时,道路所经之处,随时随地招抚当地“番社”,强迫使其接受汉化,胁迫其放弃以武力抗争(出草)来守护领域,若有不服招抚而抵抗者,便以强大武力征服、侵略和摧毁部落,致原住民反弹激烈[2][3];其间先后发生诱杀阿美族菁英的大港口事件[4]、与消灭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加礼宛战役屠杀事件[5],又凌迟处死赴营请降的族长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并当众惨杀其夫人伊婕·卡娜萧(Icep Kanasaw),花东二族在抵抗清军的持续入侵中几近灭绝[6]

废除渡台禁令[编辑]

沈葆桢认为若要彻底落实“开山抚番”工作,并增垦平地与利用各项资源,则必须将过去限制汉人携眷入岛、禁止汉人偷渡渡台禁令以及禁止汉人进入山地、禁止汉人原住民女子为妻等禁令加以解除,藉以引进多数汉人来加速推进及巩固其政策目标,因此沈葆桢于1875年2月奏准解除对台湾的一切禁令。[2][7][8]

扩大抚番[编辑]

清法战争期间1884–1885年法军侵台,清廷警觉台湾在海防的重要性,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台湾巡抚,以防务、军政、清赋、抚番四项为新政。由于经费短绌,故新政以扩大“抚番”以掠夺山林资源以及樟脑利益独占为首要,招民移垦开发森林资源,建立在掠夺台湾原住民族领土和征服之上。[9]着手汉化原住民的工作,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术汉文官话台语及汉人生活模式。[10]

刘铭传与地方巨商,为掠夺山林资源、垄断樟脑独占利益(刘铭传在奏折中自称为“伐木裕饷”),由地方巨商向政府官员捐输买官、提供民勇人丁,官员发动战争劫掠抢取更深山原住民族群的土地,租给地方巨商招募民工脑丁入垦山林,所得再租税裕饷,如此循环,自1886年起七年间持续发动一连串大嵙崁战役以帝国优势现代武力征伐今大溪、三峡、复兴、乌来等地的泰雅部落,[9]许多台湾原住民部落不是被“破庄灭族”、“丧身灭社”,就是逃离原本的活动领域,往深山迁徙,然后将汉人移往台湾原住民区域开垦,剥夺原住民生存空间,也导致原汉关系的紧张不断。经过原住民的抵御,大多部落仍未让清军轻易占领,因此最终仍无法撼动台湾高山族之传统政权。[11][2][12][13][3][14]

台东直隶州最后一任知州胡传胡适之父)曾对刘铭传的“开山抚番”留下如此评语[15]

参考文献[编辑]

  1. ^ 温, 振华.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清治時期)》. 南投县: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7. ISBN 9789860115611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開山撫番. nrch.culture.tw.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3. ^ 3.0 3.1 3.2 專題演講:晚清後山的開發 (PDF). archive.is. 2017-03-21 [2017-03-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21). 
  4. ^ 吴明季、杨秀隆. 《記憶中通往桃花源的路》. 台湾: 台湾原住民族学院促进会、奇美部落. 2019年5月5日 [2020年10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5日). 
  5. ^ 康培德; 李宜宪; 陈俊男. 《加禮宛事件》 初版. 台湾: 原住民委员会. 2015年12月. ISBN 9789860468502. 
  6. ^ 奇萊平原上的巨大茄苳樹:撒奇萊雅族人的生命與毀滅之歌. Mata Taiwan. 2013-10-02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7. ^ 第二节沈葆桢的开山抚番
  8. ^ 潘继道. 晚清「開山撫番」與臺灣後山太魯閣族群勢力之變遷 (9): 49–70. 2003-09-01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9. ^ 9.0 9.1 傅琪贻(藤井志津枝). 《大嵙崁事件》 (PDF). 原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系列丛书(五).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9年5月 [2021-06-25]. ISBN 978986059088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5). 
  10. ^ 原住民族文献会网站. 期刊管理 - 原住民族文獻會網站. ihc.apc.gov.tw. 2014-04-21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11. ^ 清末台灣的「開山撫番」戰爭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12.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c.ianthro.tw.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英语). 
  13. ^ NCH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RIS: 晚清台灣開山「撫番」政策(1874-1895). 2017-03-21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14. ^ 何易达.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與建省財政及樟腦,茶生產之探討(1885-1895年). 2013-01-01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中文). 
  15. ^ 2016愛詩網徵文活動.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 David Pong(庞百腾)著,陈俱译:《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温振华著,《台湾原住民史.政策篇(清治时期)》,(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7)。

阅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