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畲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區域廣東省博羅增城惠東海豐
族群畲族
母語使用人數
約1000 (2000年)[1]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shx
Glottologshee1238[2]
ELPShe
瀕危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3]
極度危險UNESCO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畲語「畲」,拼音shē注音ㄕㄜ,音同「賒」)是畲族的本民族語言,屬於苗瑤語苗語支,目前僅有中國廣東省境內的極少數畲族使用。畲語沒有文字[4]

分布[編輯]

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縣區,有約1000(2000年[1])畲族人,自稱「活聶」(22 ne53,「山人」),仍使用屬於苗瑤語的畲語。[5]:5這部分人口只占70萬畲族(2010年[6])的0.2%左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嚴重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即瀕危語言中最接近滅絕的一級。[1]

歷史[編輯]

之際,畲族先民聚居在今天的三省交界地帶。從唐至,大批漢族先民進入這一地區,他們使用的語言即今天漢語客家方言的先祖。漢族先民的經濟文化教育程度比較發達,數量上也占據優勢,畲族先民則雜居、散居在漢族先民之中。久而久之,畲族的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吸收了早期客家方言的借詞,同時畲語的使用範圍不斷縮小,最終幾乎完全為客家方言(「畲話」)所替代。[5]:3

畲話雖然屬於漢語客家方言,也還保留一定的畲語色彩,如在語音上,鼻音聲母時帶有同部位塞音成分;在詞彙中,個別詞語的說法與其他客家話/漢語方言相去甚遠,而跟畲語/其他苗瑤語相近,如稱蜈蚣為kʰiu33(畲語kʰɔ6),稱臭蟲為kun33 pi22(畲語kɔn3 pʲi3)。[5]:4潮州府志》記載,當地畲族人將稱為「桃花溜溜」(畲語tʰɔ4),將稱為「拐燶」(畲語kwei6[7],說明當時潮州的畲族人也保留了一些畲語詞彙。

系屬[編輯]

一般認為,畲語屬於苗瑤語苗語支,中國國家民委[8][5]:5和大部分辭書[4][9][10]都採用這一說法。

但在語言學界,對畲語在苗瑤語中的地位還存在爭議,可分為三類看法:

鄧曉華、王士元指出,畲語的表層結構(語音語法)比較接近瑤語,在受漢語影響的過程方面與瑤語相似;而深層結構(基本詞彙)則比較接近苗語支。在他們的苗瑤語言樹形圖中,畲語屬於苗語支大簇,同時又是苗語支大簇中相對獨立的一枝。他們還補充說,如果添加古代漢語的數據,則其他語言之間的關係不變,唯有畲語會歸入瑤語支大簇。這反映了畲語的地位恰處於苗、瑤語之間。[15]

語音[編輯]

聲母[編輯]

畲語(惠東)的聲母表如下[5]:11-13

  塞音 塞擦音 鼻音 擦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唇音 一般 p m v f
齶音化 pʰʲ
齒齦音 一般 t ts tsʰ n z s
齶音化 tʰʲ tsʲ tsʰʲ
軟齶音

聲門音
一般 k ŋ ŋ̊ h
齶音化 kʰʲ ŋʲ
唇音化 kʰʷ
  • 濁鼻音聲母mnŋ後帶有同部位的塞音成分,實際音值為mpntŋk
  • 聲母n有自由變體l自由變體
  • 聲母kʰʲŋʲ的音值接近cɲ
  • 元音(尤其是高元音)開頭的音節,實際帶有喉塞音聲母ʔ
  • 聲母ŋ̊只出現在音節ŋ̊ŋ̍中:原音節huŋ的韻母簡化為ŋ̍,聲母同化為ŋ̊。因此也有學者[16]:356ŋ̊視為h的變體,而非獨立聲母。

韻母[編輯]

畲語(惠東)的韻母表如下[5]:10、13、14

i iu in it
e ei eu en et
a ai au an at ak
ɔ ɔi ɔn ɔŋ ɔk
ɤ
u ui un ut uk
ŋ̍
  • 韻母i有兩個條件變體,在齶音化聲母後讀i,在非齶音化聲母後讀ɪ
  • 塞音韻尾-t-k唯閉音。帶塞音韻尾的韻母只出現在漢語借詞中。
  • 韻母ŋ̍只見於ŋ̍ŋ̊ŋ̍音節中。

聲調[編輯]

畲語(惠東)的聲調表如下[5]:14、15

調號 調值 來源
苗瑤語調類 漢語借詞調類
舒聲調 1 22 第1調
2 53 第2調
3 33 第3調 陰平
4 42 第4調和第6調
5 31 第5調
6 35 第7調和第8調 陽平、上聲、去聲
促聲調 7 21 入聲
8 54 入聲

詞彙[編輯]

畲語的詞彙系統主要有三個來源[5]:17,21-24

方言[編輯]

畲語可以分為兩個方言:惠東海豐兩地的畲語為蓮花方言,博羅增城兩地為羅浮方言。互相之間可以自由交談,內部一致性大。[5]:86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世界濒危语言地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英語).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She.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4. ^ 4.0 4.1 畲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毛宗武,蒙朝吉. 畲语简志.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6. CSBN 9049·52. 
  6. ^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國家統計局.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7. ^ 「輋人謂火曰桃花溜溜,謂飯曰拐燶」乾隆潮州府志 卷十二
  8. ^ 畲族. 國家民委.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3). 
  9. ^ 畲语. 语言学名词.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10. ^ 10.0 10.1 畲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4363-8. 
  11. ^ 毛宗武,蒙朝吉. 博罗畲语概述. 民族語文. 1982, (1): 64–80. 
  12. ^ 毛宗武,李雲兵. 巴哼语.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7. ISBN 7-80613-371-2. 
  13. ^ 陳其光. 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 語言研究. 1984, (1): 200–214. 
  14. ^ 王輔世,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ISBN 7-5004-1383-1. 
  15. ^ 鄧曉華,王士元. 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 中國語文. 2003, (3): 253–263. 
  16. ^ 陳其光. 苗瑶语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660-0326-3. 

參考文獻[編輯]

  • Bruhn, Daniel. Minority Language Policy in China,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She Ethnic Group (PDF). 2008 [30 Jul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9). 
  • Mao, Zongwu & Meng, Chaoji. 1986. She yu jian zhi (A Sketch of the She language). Beijing, China: Nationalities Press. (毛宗武, 蒙朝吉. 1986. 《畬語簡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 Ratliff, Martha. Ho Ne (She) is Hmongic: One final argument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98, 21 (2): 97–109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16). 
  • You, Wenliang. 2002. She zu yu yan [The languages of the She people]. Fuzhou, China: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游文良. 2002. 畲族語言.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參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