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坐月 (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行歌坐月亦稱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的傳統戀愛社交活動。因地區不同,又可細分成兩種方式:一種是「走寨」,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區;一種是「玩山」,流行於北部方言區。[1]

南部地區[編輯]

黔東南的南部地區,侗族男女青年在行歌坐月時,一般喜歡聚集在寨子中間的「月堂」里。「月堂」本是寨子中的一間公房,一般是不經過裝飾的一幢低矮的吊腳樓,其間故著一排排長板凳。帶頭的小伙叫「老叫雀」,領唱的姑娘叫「朵」。先是各人表示謙讓的獨唱,後進行盤歌,其內容多是天文地理歷史事件、名人典故、風土人情、花鳥魚蟲等。通過對歌,姑娘了解男方的性格、愛好、情操和理想。其問,若兩人互相愛慕,便悄悄離開集體,走出「月堂」,到寨子的竹林樹林,或別的幽靜的地方去「行歌坐月」。

北部地區[編輯]

黔東南北部的侗族在「行歌坐月」時,與南部侗族略有差異。男女青年相邀「行歌坐月」在節日或逐場時開始。雙方離開草坪或場壩,來到樹下或街邊幽靜處,約定「行歌坐月」的時間,稱為「講日子」。日子「講」的多半是白天,地點在什麼路口或山頭上。「講」的日子到了,男女雙方都穿著新衣盛裝,並打著洋布傘去赴約。初會時,唱的是初會歌;二次相會時就改唱相會歌,幾次約會之後便唱四季歌。在約會中,若對方遲到,早到的一方又等不耐煩了,便摘下一束樹葉來,丟在路邊顯眼的地方,讓對方來後,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在「行歌坐月」中,姑娘不接受對方金錢、衣料或其他饋贈,定婚時也不接受「定婚禮」,只贈信物,一般小伙子送姑娘一塊包頭布,姑娘送對方一塊侗錦[2]

參考資料[編輯]

  1. ^ 陳慶浩、王秋貴 (編). 貴州民間故事集(三). 遠流出版. 1997-12-31: 5 [2021-09-23]. ISBN 9789573200529. 
  2. ^ 楊通山等編,侗鄉風情錄.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