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CommInt'l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ANNOT RETIRE
此用戶嘗試遠離維基百科,可惜……

在下闊別維基近5年,期間曾用ip編輯,最近尋回賬號。

編採取向[编辑]

信、達、雅:簡明扼要表達內容

Your political compass
Economic Left/Right: -3.12
Social Libertarian/Authoritarian: -4.05
[原創研究?]

  • 古雅中文派、原文派(反大英文主義)、保留派、精簡派、合併派、逗號

論知識教育[编辑]

在下年幼時用「香港標準」讀理科,即手寫英文、口講粵語。常聽說「英文表達邏輯清晰於中文」,在下認為原因乃,寫者讀者之中文皆不佳。

高錕爵士,願你安息!你的和煦柔光將繼續照亮世界,無時或息!

二十歲前多讀理科,二十歲後多讀文科。政治歷史、文字藝術乃需要一定人生閱歷、人事歷練方能感悟,太早讀容易流於背誦。未嘗試過告別中學者談何「輕輕的我走了」。在下年幼時不理解唐君毅所言「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長年浸淫文化才明白,看得懂二千年前之隸書文言文,才好意思在洋人面前自稱連續文明

有說填鴨式教育制度下所學無用,例如「10年後不log不影響生活」、「斐XX大公被暗殺引發歐洲大戰與我何干」。但在下感恩當年曾離遠望過該等「無用之學」,好多知識初聽時不明所以,10年後忽然憶起而有所感悟。數學有助邏輯思維,文言教育協助在下考證歷史,地理科令我明白大河出海口多為大城,生物科有助理解生活健康常識,後來才知原來當時斐xx被殺消息在英法乏人問津。總之,過去所見對編寫維基有莫大幫助。在下相信知識歷久常新,真相比小說奇離。

論政經[编辑]

  • 兩大經濟鴉片:1. 印錢,以增加政府開支。 2. 廢制衡、集權於一身,以促進社會效率。
  • 有兩問題一直困擾在下:1. 納粹德國如何挽救破爛之經濟,增加政府開支而同時不使財政崩潰?2. 瑞典芬蘭如何成為「天堂」(挪威有石油不值得討論)?如有答案,敬請在本討論區賜教。

人類是需要希望、幻想才能生存[编辑]

一個人真正離開人類文明,是連最後一個記得他之人亦死去。每當有名人逝世,大家都會說該人精神長存,是因為我等知道其逝去不可能挽回,方用此法記著該人。每當遇到挫折,旁人總說明日會更好、來日方長必有機會,甚至幻想平衡時空之沈佳宜,因為人類需要安慰、需要堅持走下去,方能把握下一次時機。

反對某些網絡文章寫法[编辑]

  • 自以為是,故弄玄虛,而不入正題。例如重複「只有這裡告訴你大秘密」句子。
  • 近半篇幅批評、謾罵其他說法
  • 文筆不佳,太多口語,比喻不倫
  • 邏輯不嚴密,太多斷言,而不提供理由
  • 觀點亂跳,東拉西扯,企圖牽涉太多方面,致論點失焦

口語收集站[编辑]

梗、扯淡/扯談、扯皮、撕逼、的地得不分、即便、抬扛、忽悠、糾結、嗆

資料採用標準[编辑]

在有相反意見或證據前,視之為事實:

  • 學者(可頒授學位之院校之助理教授或以上)研究
  • 政府官方資料
  • 傳媒事實性描述
  • 當事人發表之資料

擬建條目[编辑]

Category:進行中的討論

傳誦千古 歷久不衰[编辑]

  • 范增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史記.項羽本紀
  • 千古精妙外交遊說,山窮水盡之劉備,竟可取得與孫權平等外交之地位,此功當歸亮也!諸葛亮孫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板,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 《三國志.亮傳》《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