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虞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郭虞裳[1](1891年2月21日—1971年8月26日)原名傳治,字虞裳,後以字行江蘇上海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2]

生平[編輯]

郭虞裳早年在上海南洋中學及唐山路礦學校學習。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4年9月考入東京私立法政學校(非法政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與俞頌華同班。1917年7月畢業後,二人均回國。郭虞裳於1919年7月27日繼俞頌華出任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主編。同年8月初,引進宗白華任其助編,隨即又於8月15日在《時事新報·學燈》上新闢「新文藝」欄目,由宗白華主持。同年11月中旬,《時事新報·學燈》交由宗白華獨立主編,此因郭虞裳已決定由報社派往英國,擔任「特約通訊員」。[2]

1921年元旦,郭虞裳與陳博生同時抵達英國倫敦。1921年春夏之間,徐志摩張幼儀由倫敦遷居劍橋附近鄉下沙土頓居住。不久,郭虞裳也應邀入住徐家。同年5月下旬,林長民自倫敦來到劍橋,曾與徐志摩、郭虞裳「偶然相遇」。[2]

1921年8月,郭虞裳在徐志摩不告而別後幾天,也離開劍橋,與劉秉麟夫婦轉學至柏林,同時還遇到了一年未見的朋友俞頌華。俞頌華本來是晨、時兩報駐俄國特派員,剛剛在1921年5月28日轉到柏林,改任駐德國特派員。1924年夏,郭虞裳、劉秉麟同時從柏林學成回國,郭虞裳於同年8月起擔任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教授兼學長祕書、圖書館主任、經濟調査部主任。早郭虞裳半年回國的俞頌華,擔任該校教授兼事務主任,劉秉麟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當時,中國公學仍然是王敬芳任校長,胡石青代理校長,張東蓀任學長(即教務長)綜理學務。郭虞裳、俞頌華、劉秉麟三個人是當時研究系計劃大力培植的學者。北伐後,郭虞裳返歸商界。郭虞裳是張君勱的追隨者,以實業贊助張君勱的事業。後來隨張君勱先後入「再生社」、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民主社會黨[2]1947年3月1日,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第四屆立法院立法委員。[3]

1949年,郭虞裳來到台灣,歷任中國民主社會黨副主席、主席團主席。1971年,因肺氣腫引發呼吸神經麻痹,在台北病逝,享年82歲。[2]

參考文獻[編輯]

  1. ^ 各書作其名為「郭虞裳」。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正文也作此,但附錄人名表中作「郭虞𩂱」。
  2. ^ 2.0 2.1 2.2 2.3 2.4 秦賢次,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訂,新文學史料2008年02期
  3. ^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