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飞贼燕子////shah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木堡之变
日期1449年(正统十四年)
地点
结果 瓦剌胜利,明英宗被俘
参战方
明朝 瓦剌
指挥官与领导者
明英宗
王振
张辅
邝埜
脱脱不花
也先
兵力
总兵力号称五十万人,实际约二十万人(含山东、河南、大宁、辽等地京营)分四路防守,部分留守 中路五万骑(居庸关),西路十万骑(紫荆关),东路两万骑(古北口),另一路不详
伤亡与损失
主战场不超过十七万人(上直隶22卫加朱勇部)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背景[编辑]

正统十四年春二月,蒙古瓦剌太师也先派遣了二千贡使,更报称有三千人之多。司礼监王振核实使者人数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刺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1]也先大怒,于是兵分4路大举对明边境攻击,边境的守军交战失利向朝廷求援。

明长城于此时尚未完成,并且御驾亲征在明宣宗前几乎成为明朝的惯例,而且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2] ,鼓励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七月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朱祁镇率军50万(一说约20万)亲征,出居庸关,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独断。

过程[编辑]

出征[编辑]

此次出征,由于仅几天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已经不稳。八月在大同听宦官郭敬说前方战败,王振开始惊慌撤退,撤出大同。然而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让英宗到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不顾大同总兵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反对,匆忙改变行军路线。行四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损坏家乡庄稼,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今河北宣化),此时瓦剌大军追至,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战死沙场。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骑五万前去阻击,至鹞儿岭,中伏死,五万骑全部覆没。在8月14日到达土木堡(河北怀来县东南),离怀来城仅20里,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武刚车没能到达,下令就地宿营。

英宗被俘[编辑]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3]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英宗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4][5]明英宗下马盘膝面南坐,不久被俘。[6]护卫将军樊忠从明英宗旁以所持棰捶死王振,曰:“吾为天下诛此贼!”遂突围杀数十人,战死。[7][8]此役明军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太监喜宁投降,以中国虚实告诉也先。[9]

北京保卫战[编辑]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动,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揽京城守卫战军务)、吏部尚书王直等拥立朱祁钰即位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百官哭谏严惩王振,马顺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杀马顺、毛贵和王长随等泄忿,籍没王振家产,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死。同年十月,也先军攻至北京城下,欲用明英宗为人质,勒索明廷;此时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将首都南迁。另一派以于谦为首,主张保卫京城。在京师保卫战中,京师民众起而支援明军,打击也先的部队。也先受到夹击,勒索不成,挟英宗北还。不久也先与明廷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但景泰帝(朱祁钰)并不想派人迎回英宗。

英宗归来[编辑]

景泰元年(1450年)景帝遣都御史杨善往迎,也先接见杨善,故意刁难杨善。杨善变卖家产,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将英宗赎回,英宗归途要许彬代替他写“罪己诏”。英宗后为景帝幽禁于紫禁城东华门外南宫(崇质宫),门外是大粪场和乱坟岗。景帝命将大门上锁并灌铅,由锦衣卫看守,食物由小洞递入,实际上是一名高级囚犯。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徐珵)等密谋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立此年为天顺元年,是明朝唯一使用两个年号的皇帝。不久,明景帝死去,于谦与王文以谋逆罪被杀,史称“夺门之变”。

阵亡名单[编辑]

  •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
  • 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
  • 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10]
  • 龚全安,兰谿人。进士,授工科给事中,累迁左通政。殁赠通政使。
  • 黄养正,名蒙,以字行,瑞安人。以善书授中书舍人,累官太常少卿。殁赠太常卿。
  • 戴庆祖,溧阳人,王一居, 上元人。俱乐舞生,累官太常少卿。殁,俱赠太常卿。
  • 包良佐,字克忠,慈谿人。进士,授吏科给事中。
  • 鲍辉,字淑大,浙江平阳人。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数有建白。
  • 张洪,安福人。黄裳,字元吉,曲江人。俱进士,授御史。
  • 魏贞,怀远人。进士,官御史。
  • 申祐,字天锡,贵州婺川人,拜四川道御史。
  • 尹竑,字太和,巴人。童存德,字居敬,兰谿人。俱进士,官御史。
  • 林祥凤,字鸣皋,莆田人。由乡举授训导,擢御史。
  • 齐汪,字源澄,天台人。以进士历兵部车驾司郎中。
  • 程思温,婺源人。程式,常熟人。逯端,仁和人。俱进士,官员外郎。
  • 俞鉴,字元吉,桐庐人。以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
  • 张瑭,字廷玉,慈谿人。进士,授刑部主事。
  • 尹昌,吉水人。进士,官行人司正。
  • 罗如墉,字本崇,庐陵人。进士,授行人。
  • 刘容,太仆少卿。凌寿,尚宝少卿。
  • 夏诚孙庆皆御史。
  • 冯学明,郎中。
  • 王健,员外郎。
  • 俞拱潘澄钱昺,皆中书舍人。
  • 马预,大理寺副。
  • 刘信,夏官正。李恭石玉,序班。里居悉无考。[11]
  • 护卫将军樊忠、司礼太监王振

影响[编辑]

土木之变后,瓦剌势力大振,明朝北边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

争议[编辑]

有学者对明朝出征瓦剌的兵力产生质疑,《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写到:

有不少学者认为[谁?],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但也有人认为明朝是从嘉靖中期开始衰败的,也有人提出“明虽亡于崇祯而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参考资料[编辑]

  1. ^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十四年春二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进马,诈称三千人。王振怒其诈,减去马价,使回报,遂失和好。”
  2. ^ 《明史》(卷169):“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
  3. ^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十四日辛酉,欲行,敌已逼,不敢动。人马不饮水已二日,饥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也先所据。也先分道自土木傍麻谷口入,守口都指挥郭懋拒战终夜,敌益增。时杨洪总兵在宣府,或劝洪急以兵冲敌围,驾可突出,竟闭城不出。”
  4. ^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十五日壬戌,敌遣使持书来,以和为言。遂召曹鼐草敕与和,遣二通事与北使偕去。振急传令移营,逾堑而行,回旋之间,行伍已乱。南行未三四里,敌复四面攻围,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王佐,学士曹鼐、张益而下数百人皆死。从臣得脱者萧惟祯、杨善等数人。”
  5. ^ 《明史》(卷176):“李贤,字原德,邓人……,改文选。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6. ^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7. ^ 《明史纪事本末》(卷29):“八月,师溃于土木,帝北狩。护卫将军樊忠者,从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为天下诛此贼!”遂突围杀数十人,死之。”
  8. ^ 《明史》(卷304):“帝蒙尘,振乃为乱兵所杀。”
  9. ^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太监喜宁降于也先,尽以中国虚实告之。”
  10. ^ 明史(卷10):“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 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11. ^ 《明史》(卷167):“英宗之出也,备文武百官以行。六师覆于土木,将相大臣及从官死者不可胜数,英国公张辅及诸侯伯自有传,其余姓氏可考者,卿寺则龚全安、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刘容、凌寿,给事、御史则包良佐、姚铣、鲍辉、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庶寮则齐汪、冯学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俞鉴、张瑭、郑瑄、俞拱、潘澄、钱昺、 马预、尹昌、罗如墉、刘信、李恭、石玉。景帝立,既赠恤诸大臣,自给事、御史以下,皆降敕褒美,录其子为国子生,一时恤典綦备云。”
  12. ^ 当年明月/著. 《明朝那些事兒:第貳部萬國來朝》>第十四章:土木堡.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年01月第1版: 页数:281页 [2009年01月第3次印刷]. ISBN 9787505722859. 

参考书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