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飛賊燕子////shahe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土木堡之變
日期1449年(正統十四年)
地點
結果 瓦剌勝利,明英宗被俘
參戰方
明朝 瓦剌
指揮官與領導者
明英宗
王振
張輔
鄺埜
脫脫不花
也先
兵力
總兵力號稱五十萬人,實際約二十萬人(含山東、河南、大寧、遼等地京營)分四路防守,部分留守 中路五萬騎(居庸關),西路十萬騎(紫荊關),東路兩萬騎(古北口),另一路不詳
傷亡與損失
主戰場不超過十七萬人(上直隸22衛加朱勇部)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

背景[編輯]

正統十四年春二月,蒙古瓦剌太師也先派遣了二千貢使,更報稱有三千人之多。司禮監王振核實使者人數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刺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1]也先大怒,於是兵分4路大舉對明邊境攻擊,邊境的守軍交戰失利向朝廷求援。

明長城於此時尚未完成,並且御駕親征在明宣宗前幾乎成為明朝的慣例,而且英宗平日裏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王振不顧王直等朝臣反對[2] ,鼓勵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七月命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朱祁鎮率軍50萬(一說約20萬)親征,出居庸關,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獨斷。

過程[編輯]

出征[編輯]

此次出征,由於僅幾天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軍心已經不穩。八月在大同聽宦官郭敬說前方戰敗,王振開始驚慌撤退,撤出大同。然而王振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退兵,讓英宗到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不顧大同總兵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反對,匆忙改變行軍路線。行四十里後,又怕大軍過境損壞家鄉莊稼,又急令軍隊轉道宣府(今河北宣化),此時瓦剌大軍追至,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戰死沙場。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騎五萬前去阻擊,至鷂兒嶺,中伏死,五萬騎全部覆沒。在8月14日到達土木堡(河北懷來縣東南),離懷來城僅20里,王振以為1000餘輛輜重武剛車沒能到達,下令就地宿營。

英宗被俘[編輯]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3]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英宗不疑有他,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4][5]明英宗下馬盤膝面南坐,不久被俘。[6]護衛將軍樊忠從明英宗旁以所持棰捶死王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遂突圍殺數十人,戰死。[7][8]此役明軍死亡過半,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太監喜寧投降,以中國虛實告訴也先。[9]

北京保衛戰[編輯]

土木之變的消息傳回京城,舉朝震動,有人甚至主張遷都南逃。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後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總攬京城守衛戰軍務)、吏部尚書王直等擁立朱祁鈺即位為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百官哭諫嚴懲王振,馬順為王振遮護,喝逐群臣,給事中王竑怒不可遏,殺馬順、毛貴和王長隨等洩忿,籍沒王振家產,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遲死。同年十月,也先軍攻至北京城下,欲用明英宗為人質,勒索明廷;此時朝廷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議和,將首都南遷。另一派以于謙為首,主張保衛京城。在京師保衛戰中,京師民眾起而支援明軍,打擊也先的部隊。也先受到夾擊,勒索不成,挾英宗北還。不久也先與明廷講和,並宣稱「迎使朝來,大架西去」。但景泰帝(朱祁鈺)並不想派人迎回英宗。

英宗歸來[編輯]

景泰元年(1450年)景帝遣都御史楊善往迎,也先接見楊善,故意刁難楊善。楊善變賣家產,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將英宗贖回,英宗歸途要許彬代替他寫「罪己詔」。英宗後為景帝幽禁於紫禁城東華門外南宮(崇質宮),門外是大糞場和亂墳崗。景帝命將大門上鎖並灌鉛,由錦衣衛看守,食物由小洞遞入,實際上是一名高級囚犯。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徐珵)等密謀發動政變,擁立英宗復辟,立此年為天順元年,是明朝唯一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不久,明景帝死去,于謙與王文以謀逆罪被殺,史稱「奪門之變」。

陣亡名單[編輯]

  • 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
  • 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
  • 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10]
  • 龔全安,蘭谿人。進士,授工科給事中,累遷左通政。歿贈通政使。
  • 黃養正,名蒙,以字行,瑞安人。以善書授中書舍人,累官太常少卿。歿贈太常卿。
  • 戴慶祖,溧陽人,王一居, 上元人。俱樂舞生,累官太常少卿。歿,俱贈太常卿。
  • 包良佐,字克忠,慈谿人。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 鮑輝,字淑大,浙江平陽人。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數有建白。
  • 張洪,安福人。黃裳,字元吉,曲江人。俱進士,授御史。
  • 魏貞,懷遠人。進士,官御史。
  • 申祐,字天錫,貴州婺川人,拜四川道御史。
  • 尹竑,字太和,巴人。童存德,字居敬,蘭谿人。俱進士,官御史。
  • 林祥鳳,字鳴皐,莆田人。由鄉舉授訓導,擢御史。
  • 齊汪,字源澄,天台人。以進士歷兵部車駕司郎中。
  • 程思溫,婺源人。程式,常熟人。逯端,仁和人。俱進士,官員外郎。
  • 俞鑑,字元吉,桐廬人。以進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
  • 張瑭,字廷玉,慈谿人。進士,授刑部主事。
  • 尹昌,吉水人。進士,官行人司正。
  • 羅如墉,字本崇,廬陵人。進士,授行人。
  • 劉容,太僕少卿。淩壽,尚寶少卿。
  • 夏誠孫慶皆御史。
  • 馮學明,郎中。
  • 王健,員外郎。
  • 俞拱潘澄錢昺,皆中書舍人。
  • 馬預,大理寺副。
  • 劉信,夏官正。李恭石玉,序班。里居悉無考。[11]
  • 護衛將軍樊忠、司禮太監王振

影響[編輯]

土木之變後,瓦剌勢力大振,明朝北邊長期處於被動的局面。

爭議[編輯]

有學者對明朝出征瓦剌的兵力產生質疑,《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在書中寫到:

有不少學者認為[誰?],土木之變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但也有人認為明朝是從嘉靖中期開始衰敗的,也有人提出「明雖亡於崇禎而實亡於萬曆」的說法。

參考資料[編輯]

  1.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四年春二月,也先遣使二千餘人進馬,詐稱三千人。王振怒其詐,減去馬價,使回報,遂失和好。」
  2. ^ 《明史》(卷169):「帝將親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諫。」
  3.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四日辛酉,欲行,敵已逼,不敢動。人馬不飲水已二日,饑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為也先所據。也先分道自土木傍麻谷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拒戰終夜,敵益增。時楊洪總兵在宣府,或勸洪急以兵衝敵圍,駕可突出,竟閉城不出。」
  4.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十五日壬戌,敵遣使持書來,以和為言。遂召曹鼐草敕與和,遣二通事與北使偕去。振急傳令移營,踰塹而行,迴旋之間,行伍已亂。南行未三四里,敵復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埜、王佐,學士曹鼐、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從臣得脫者蕭惟禎、楊善等數人。」
  5. ^ 《明史》(卷176):「李賢,字原德,鄧人……,改文選。扈從北征,師覆脫還。」
  6.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初,師既敗,上乃下馬盤膝面南坐。」
  7. ^ 《明史紀事本末》(卷29):「八月,師潰於土木,帝北狩。護衛將軍樊忠者,從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遂突圍殺數十人,死之。」
  8. ^ 《明史》(卷304):「帝蒙塵,振乃為亂兵所殺。」
  9. ^ 《明史紀事本末》(卷32):「軍士脫者踰山墜谷,連日饑餓,僅得達關。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太監喜寧降於也先,盡以中國虛實告之。」
  10. ^ 明史(卷10):「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 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11. ^ 《明史》(卷167):「英宗之出也,備文武百官以行。六師覆於土木,將相大臣及從官死者不可勝數,英國公張輔及諸侯伯自有傳,其餘姓氏可考者,卿寺則龔全安、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劉容、淩壽,給事、御史則包良佐、姚銑、鮑輝、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庶寮則齊汪、馮學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俞鑑、張瑭、鄭瑄、俞拱、潘澄、錢昺、 馬預、尹昌、羅如墉、劉信、李恭、石玉。景帝立,既贈卹諸大臣,自給事、御史以下,皆降敕褒美,錄其子為國子生,一時卹典綦備雲。」
  12. ^ 當年明月/著. 《明朝那些事兒:第貳部萬國來朝》>第十四章:土木堡.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9年01月第1版: 頁數:281頁 [2009年01月第3次印刷]. ISBN 9787505722859. 

參考書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