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源話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
区域 主要分佈在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
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hak

河源話,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主要使用於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東源縣。根據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河源話被歸類在客家語粵中片[1],而在2012年發布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則被歸類在客家語粵台片龍華小片[2]

概況[编辑]

河源客家语說從中原地區語言演變而成的。客家祖先原居住在中原一帶,由於歷史原因,歷經了東晉末和三大時期第大遷徙。先在贛南、閩西、粵東北地區定居。定居後與南方當地人相處,在遷徙過程及定居後接觸龍來自各地的人,而夾雜不少各地方言,使語言( 河源話)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3]

語音[编辑]

聲母[编辑]

河源話總共有18個聲母(包括零聲母)。

p 斧扁幫八 pʰ 部刨潘拔 m 武滿門武 f 火快紅佛 v 禾圍碗滑
t 肚短釘塔 tʰ 兔道湯毒 n 內惱南膿 l 路老朗錄
ts 借針爭桌 tsʰ 初造此蟲 s 寫詩手食
k 古街講腳 kʰ 橋櫃缺共 ŋ(ɲ) 牙耳魏日 h 曉苦風學 Ǿ 安暗一屋
j 腰遠益用

韻母[编辑]

河源話總共有51個韻母。(包括自成韻母的/m/)。

a爬家 ai買界 au老高 am男敢 an眼層 aŋ生耕 ap雜鴨 at辣北 ak白隔
ɔ多火 ɔi豆走 ɔŋ堂巷 ɔk落桌
əm暗森 əp鴿盒
i紙醫 im深音 in民證 ip立溼 it實力
ia借邪 iau超尿 iam鉗點 iaŋ鏡嶺 iap接碟 iak跡壁
iɛ米世 iɛn變千 iɛt熱節
iɔi銳 iɔŋ涼香 iɔk腳略
iu酒收 iui乳 iun允潤 iuŋ農絨 iuk玉育
uɔi來灰 uɔn短孫 uɔt渴脫
u祖戶 ui雷跪 un穩裙 uŋ送用 ut骨出 uk讀竹
y女樹
yɛ茄螺 yɛn健全 yɛt月缺
m五唔

聲調[编辑]

河源話共分7個聲調,其中上聲、陰去、陰入充當前字時,後面無論接哪一調類的字,一般分別變讀爲高平(55˥˥)、中平(33˧˧)和短促高平(5˥);陽去充當前字時變低平(11˩˩)或不變。

调类 陰平 阳平 上声 陰去 阳去 陰入 阳入
调值 33 ˧˧ 31 ˧˩ 24 ˨˦ 13 ˩˧ 55 ˥˥ 5 ˥ 2 ˨
例字

(註:該音系記錄來自於《客家古邑方言》[4]

語音特點[编辑]

聲母[编辑]

  1. 古全濁聲母清話,不論平仄,今讀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为送气音。
  2. 保留了「古无轻唇」的特点。各点中古非组都有读重唇的现象,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的特点。非敷奉母白读p、ph,文读f,微母则几乎都读m。
  3. 精知庄章合流,精知庄章组同读舌尖前音ts、tsʰ、s声母。
  4. 泥、疑母逢细音读鼻音声母,与日母白读层合流。泥、疑母在洪音韵母前一般分别读n、ŋ声母,对应非常整齐;在细音韵母前则多读鼻音声母ŋ,和日母白读层合流(日母文读层读j声母)。
  5. 尖团不混,见组未腭化,逢细音仍读舌根音声母。
  6. 溪母有擦化现象。各点溪母字一般读kh,但也有不少字读擦音声母的。
  7. 晓、匣母逢以u为主元音的韵母今读h声母,非敷奉母的文读音也有此特点。
  8. 影、云以母字存在零声母与浊擦音j、v的对立。

韻母[编辑]

  1. 鼻音、寒音韵尾各有三套-m、-n、-ŋ和-p、-t、-k,咸、深摄为-m/p,山、臻、曾摄及梗摄文读为-n/t,宕、江、通摄及梗摄白读为-ŋ/k。
  2. 部分韵摄保留了中古一二等有别的特点。
    1. 蟹、山两摄中古一二等的对立保留得较为完整。
    2. 咸摄保留了一二等有别的痕迹。
  3. u介音只见于以ɔ为主元音,以i、n、t为韵尾的韵母中,完全不以古开、合或声母为条件,而仅以韵母今读为条件,可见是后起音从音理上看,ɔ的圆唇特性使其跟声母结合时容易产生过渡音u,过渡音强化则定型为介音。不过单韵母ɔ与带舌根韵尾的ɔŋ、ɔk并未发生这种增生u介音的音变。流摄一等今读i,与蟹摄一等白读uɔi对立,可知其蟹摄一等白读ɔi的u介音增生在前,流摄一等变为ɔi在后。事实上其流摄的i实际音值有的人读音接近oei,有的近uɔi,有与蟹摄一等合流的倾向。
  4. 果摄保留了中占以前带i韵尾的层次,有两种,一种是ai,一种是ɔi。
  5. 蟹摄开口三等和四等全面合流,与止摄开口韵相区分。
  6. 臻摄合口有个与山摄一等白读相混的层次,如“盆”=“盘”、“孙”=“酸”。

聲調[编辑]

  1. 聲調分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7類。
  2. 全濁上主要有兩個分化方向,A類(多口語用字)併入陰去,B類(多書面語用字)歸陽去。次濁入兩分,大部分隨全濁入讀陽入調,小部分隨清入讀陰入調。[5]
  3. 次濁上也有兩個走向,一類隨全濁上A走,一類與清上合流。次濁入兩分,大部分隨全濁入讀陽入調,小部分隨清入讀陰入調。[5]
  4. 次濁入兩分,大部分隨全濁入讀陽入調,小部分隨清入讀陰入調。[5]

參考資料[编辑]

  1. ^ 李榮. 中國語言地圖集. 香港: 香港朗文(遠東)出版社. 1988. ISBN 0582999030 (中文). 
  2. ^ 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ISBN 7100070546 (中文). 
  3. ^ 河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河源县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05. ISBN 7-218-03334-2 (中文). 
  4. ^ 练春招,侯小英,刘立恒著. 客家古邑方言.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10. ISBN 978-7-5623-3365-4 (中文). 
  5. ^ 5.0 5.1 5.2 广东老教授协会,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 客家文化大典.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11. ISBN 978-7-5406-7602-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