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空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竹空袭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43年11月25日
地点
结果 盟军胜利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美国
中华民国
兵力
100架左右 13架战斗机
14架轰炸机
伤亡与损失
盟军估计:击坠及炸毁九六式陆上攻击机50架以上
日军统计:击坠盟军4架,己方遭炸毁13架,25人战死、20人受伤
两架B25轰炸机轻微损伤

新竹空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属台湾新竹空军基地首次遭受的盟军空袭攻击,发生于1943年11月25日。

背景[编辑]

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苏联航空志愿队中华民国空军第一大队曾于1938年2月23日轰炸台北州松山庄飞行场,这也是当时日属台湾第一次遭到空袭,其后直至日本袭击珍珠港前,台湾岛上制空权并无再受挑战。

1943年3月,驻华美军特遣队扩编为第十四航空队,在特遣队时代以战斗机中队为核心,轰炸机等战术攻击机种仅有一个中队,扩编后增加数支大队,战术攻击武力规模较有余裕;因此除了中国大陆境内的制空与对地打击外,其打击圈开始外扩至东南沿海一带侦查与游猎。

1943年5月,英美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三叉戟会议英语Washington Conference (1943),会议讨论主题包括了太平洋战争的后续大方向,英美首脑同意对日本的海线交通枢纽点台湾岛发动战略攻击是有实际意义的作为,这个构想后续交由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设计作战计划。对台湾发动攻击的最初计划定案在1943年夏,在1943年秋季第十四航空军预定获得美国配发最新型的长距离制空战机P-51B[1][1],因此轰炸机有足够的掩护压制远程目标。

台湾岛虽然是日本南向的重要前进基地,但在1943年大部分空战单位都派赴前线,后方实际防御力相对空虚;除了海防要塞备有防空火炮,在1937年中日开战后,日本才将1个战斗机中队、2个高射炮营调动到台湾强化空防,后来因日本在中国沿海一带战事屡战皆捷,兵力深入中国内陆后,台湾的空防战力已并非优先事务,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日军将空战主力调往东南亚与同盟国军对战,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训练与中转基地。至1943年时,日本陆军在台湾可战备的航空单位仅驻扎飞行第54战队的一个中队[2],该部队在1943年9月因为前线战力孔急将战斗机中队调到印尼巨港[3],亦即当时日本在台防卫主力主要是海军航空队负责,且大多数是训练单位,极少战斗单位。

十四航空队选定的海军据点目标有三个:高雄港、台南飞行基地和新竹飞行基地。高雄港虽然为转运重要据点,但除了有寿山要塞掩护、同时也是高雄警备府所在地,对空防御较为周延;台南飞行基地附近有糖厂等军需相关单位,但该机场为日本海军航空队在台湾的主要据点,空中战力较为充足,不易得手;最终十四航空队选择以防御极为稀疏、且驻扎机种主要是对地攻击机的新竹海军航空队所在地新竹飞行基地作为主要目标,攻击第二顺位则是高雄港。当时新竹基地主要任务是训练日本训练陆基攻击机,配备了105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4],基地没有常驻战斗机部队、旁边即为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新竹支厂、且唯一的戒备来源是依靠大屯山上设置的超短波警戒雷达乙型日语超短波警戒機乙,这款对空雷达没有低空搜索能力[3],只要机队掠海低空突袭就能得手。

作战概要[编辑]

1943年8月,位于中国江西省遂川机场(砂子岭机场)完工,国军开始秘密地将驼峰航线得来的燃料及弹药运入这座新开辟的前线机场,十四航空队则对台湾进行多次侦察任务[5],1943年11月开始侦得盟军侦察机接连对新竹基地频繁侦查[3]

此次距离任务,主要由第十四航空队第23战斗大队大队长大卫·李·希尔英语Tex Hill上校担任领队,规划攻击主力为第11轰炸机中队的8架B-25轰炸机、中美空军混合团的6架B-25轰炸机,制空护航与掩护则由第23战斗机大队派遣8架P-38G战斗机、8架P-51A战斗机负责。

11月3日,经由空照图判读,新竹飞行基地停放88架九六陆攻,决定发动作战,但天候因素阻碍了行动;在11月24日侦照任务确定基地仍有81架九六陆攻,遂决定于第2天发动空袭,当天晚上十四航空队的16架战斗机与14架轰炸机进驻遂川机场。11月25日上午9点30分,任务机陆续起飞,10点5分完成编队朝目标飞行[1],仅有1架P-51A起飞后因机械故障取消任务,最终计有14架轰炸机、15架战斗机参战,轰炸机上还随行了时代杂志的特派记者白修德。任务部队以超低空飞行渡海[5],11月25日下午抵达台湾新竹发起攻击,由于雷达没有侦查到来袭机群,因此新竹基地是在毫无警觉、未发警报的状况下遭到突击[3],也是本次空袭受创甚重的主因。

首波攻击由P-38G领军,随后攻击机群以300米高度进行低空扫荡[5],B-25投掷大量60公斤反机场炸弹将整齐停放在机场中的陆上攻击机狂轰滥炸,护卫的P-51A则实施游猎与对地扫射;新竹海军航空队持有的战斗机与教官虽然试着紧急升空驱离敌机[4],但是在没有速度也没有高度的情况下随即遭到击落[1],击落日军战机的飞行员分别有大卫·希尔(击落1架一式战·隼二型)、约翰·斯图尔特(击落1架九七式战斗机)、罗伯特·科尔伯特(击落1架九七式战斗机)。当时正在训练中的九六陆攻也难逃遭击落的命运,当时在机上接受训练的飞行练习生大平幸男在战后出版的回忆录中记录下这段亲临史事。

在对周遭空域及机场进行约3分钟的奇袭后,攻击机群随即再以低空飞行扬长而去,机队返回国府控制区前未遭到日军追击,在当天下午2时45分机队陆续返回遂川机场。

新竹代天府的圣军堂供奉空袭阵亡日军。

作战结果[编辑]

依攻击机群观测,盟军判断有37架-42架飞机在地面上遭到破坏,在空中则击落14-15架,评估至少有50架以上日军飞机在这场空袭遭击坠或破坏,出击机队2架遭到防空火炮与破片等轻微受损;日本海军的统计则声称2架战斗机、2架轰炸机在空中遭击坠、13架轰炸机在地面遭到摧毁、受损飞机数量不明,并声称击落3架美军战机,但显然为错误战报;日军自称25人战死、20人受伤[5][1],但亲临者认为当时基地受创严重,损失远大过此数字。新竹海军航空队则在1944年1月1日解散,未完训的飞行员移编给其它飞行队继续训练,会导致部队撤编,实际毁损成果应超过日军自称损失。成功打击新竹基地,可说是1939年10月汉口大空袭以来最成功的一次空军行动[6]。除了新竹海军航空队解散,高雄警备府指挥官山县正乡也被解任调职第四南遣舰队司令官。

因为海军战力匮乏,日本本土紧急调派飞行第246战队(配发二式单座战斗机)与飞行司令部侦查机中队赴台,后续由独立飞行第23中队换防[4];十四航空军在1943年秋以后开始利用江西省前线机场威胁日本海上交通线甚至是台湾、海南岛、菲律宾等地,日军了解该基地的价值,在1943年12月起多度由第三飞行师团对遂川机场发动轰炸,直到1944年5月至少在机场周边爆发8次大规模空战,均无法瘫痪该机场;由于国府控制区的前线机场对日军占领区造成相当程度的干扰,促成日本大本营参谋长杉山元命令参谋本部作战科科长服部卓四郎策划一场阻止盟军继续利用大陆基地破坏日本控制区的作战,后续这个计划成为大陆打通作战(豫湘桂会战)的基础[7],以避免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甚至本土遭到空袭。

此次轰炸即是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进行的最长程战术攻击行动,之后在1944年太平洋战场推进顺利,美国海军发动台湾空战,日本控制区海域不再安全;除了来自太平洋的威胁,1944年B-29轰炸机进驻四川,对敌后战略轰炸任务不再由第十四航空队负责,第十四航空队回归前线战术支援任务;遂川机场则在1945年1月25日湘粤赣战役时遭日军占领破坏。然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占领岛屿并做为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的基地,日军在中国大陆发动的作战无法阻止盟军对日本战略轰炸。[8]

纪念[编辑]

2013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空军在新竹空军基地举办了“华美混合团空袭日驻新竹基地7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这件事。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中山(2007年)、下252-255页。
  2.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1968年)、176-177页。
  3. ^ 3.0 3.1 3.2 3.3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1968年)、231页。
  4. ^ 4.0 4.1 4.2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1968年)、232页。
  5. ^ 5.0 5.1 5.2 5.3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1968年)、233页。
  6. ^ 中山(2007年)、上355、下255页。
  7.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 ‘大本営陆军部(7)昭和十八年十二月まで’ 朝云新闻社〈戦史丛书〉、1973年、544页。
  8. ^ 中山(2007年)、下289页。

参考资料[编辑]